冬奥会的滑雪场是水结冰的场地吗?女运动员穿的那么少不冷吗?
不是,那是人工的,下面有加冻冰,场馆内有暖气,下面加冻,上面保温,这样冰就不会融化,人也不冷,衣服是特殊作的,一定有保寒的作用。北京冬奥场馆赛后仍可利用吗?
国家速滑馆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标志性新建场馆,又称“冰丝带”。为在赛后实现速度滑冰、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球等所有冰上运动的全覆盖,场馆特别采用了全冰面设计,1.2万平方米的冰面居亚洲首位。
依照规划,2022年冬奥会后,国家速滑馆将对民众开放,成为集“体育赛事、群众健身、文化休闲、展览展示、社会公益”于一体的多功能冰雪中心。作为2008年奥运会期间多个水上项目的比赛场地,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水立方”将化身“冰立方”,成为冰壶项目的比赛场馆。
据介绍,为实现场馆的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利用,水立方组建了科研团队,针对冰壶场地转换、环境除湿等关键技术难题进行突破研究,同时还将升级空调除湿、体育照明、建筑声场、机电设施等系统,逐步实现“冰水转换”,最终达到冬奥会冰壶比赛场地标准。单板滑雪大跳台是今年平昌冬奥会的新增比赛项目,也将出现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按照规划,位于首钢园区内的单板滑雪大跳台建成后将成为世界首例永久保留和使用的单板大跳台场地。
据了解,大跳台主体结构约60米高、160米长,北京冬奥会后,该场地可承办国内外大跳台项目体育比赛,成为专业运动员和运动队训练场地、青少年后备人才选拔基地、赛事管理人员训练基地,并作为向公众开放的冬奥会标志性景观旅游景点和休闲健身活动场地。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冬奥会场地需要制冷空调吗
冰壶管、速滑馆、花样滑冰馆等,都是需要的。在满足人们舒适观看环境的同时,也保证了冰面以上的空间湿度和温度,保证冰面的品质,这样运动员才能发挥出真正的水平。北京冬奥场馆赛后可持续使用吗?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不仅是一项专业的体育盛会,也是普通老百姓接触冰雪运动、爱上冰雪运动的有利契机。昨天,北京青年报记者跟随北京冬奥组委探访正在建设中的国家速滑馆、水立方、单板大跳台三大场馆时发现,无论新建还是改扩建场馆在设计和施工中都充分考虑了赛后的可持续利用。
“北京冬奥会所有场馆的建设改造都不仅仅是为了赛时,而是充分考虑赛后的长期利用。”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常务副部长刘玉民表示,所有场馆、尤其是永久场馆都要考虑赛后可持续利用的问题。“比如五棵松篮球馆实现冰球转换是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好的。这是国际奥委会提倡的一种理念,希望场馆赛后实现可持续利用。”据刘玉民介绍,大道速滑馆新建的1.2万平方米亚洲最大冰面,为赛后运营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在赛后实现速度滑冰、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球等所有冰上运动的全覆盖,为民众提供更大的冰上活动空间。
国家体育馆是可转换式的冰球场馆,赛后可以用作冰场活动和文化活动。水立方的架子可以重复利用,根据需要实现冰水转换,既可以用作游泳中心,也可以开展冰壶运动。北京奥运村赛后将作为人才公寓。此外,延庆赛区中的高山滑雪中心赛后可以开展专业级别的比赛活动,同时也可以开展群众滑雪运动,夏天可举行野外登山、野营、山地自行车等活动;雪车雪橇中心在比较低的位置也设立了群众滑行路线,可以进行体验,高的位置比较危险,适合国家队训练。延庆奥运村将作为酒店对外开放。
如果不考虑赛后可持续利用,国家速滑馆的设计和建设就不需要如此大费周折,建设几条专业跑道即可满足冬奥会期间的比赛需求。目前建设方案中的冰面场地都是为了赛后方便市民开展冰上运动而特别设计的。作为北京冬奥会标志性建筑,国家速滑馆将于今年6月底完成全部地下结构施工,2019年年底实现基本完工。届时,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将与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共同构建北京“双奥之城”的标志性建筑群。
“我们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场馆赛后大众健身和冰雪运动的普及提高功能。”据国家速滑馆公司董事长武晓南介绍,为了赛后为民众提供更大的冰上活动空间,国家速滑馆特别采用了全冰面设计,1.2万平方米的冰面创下了亚洲之最。武晓南介绍,冰面分南北两块被速滑跑道围在中间,“两个冰面可以分开互不干扰各自举行活动,把中间运动员入场的升降台降下去后,又可以合二为一变成一个超大冰场举行大规模冰上运动。”
2022年冬奥会期间,水立方将变身成为“冰立方”,承接冬奥会冰壶和轮椅冰壶比赛项目。整体改造将于今年底启动,明年下半年具备比赛功能。为了留下一个永久性冬奥遗产,水立方南广场将新建群众性地下冰场,并有望在冬奥会期间向群众开放,届时运动员在“冰立方”内激烈拼搏的同时,普通民众可以在这里参与冰上运动。
根据改造方案,水立方在保有水上功能的基础上,将把冰壶赛事场地设置在大厅中部,通过搭建转换结构面层及安装可拆装制冰系统,布置形成4条标准冰壶赛道场地。“测试发现,在水池子上架起来的地板上铺冰,反倒可以实现上下温度一致,不容易变形。”北京国家游泳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杨奇勇介绍,场地转换需要20个工序,“先抽水、搭架子,然后在上面铺板、布管,再一层一层地浇水、喷漆,最后还要在制好的冰面上喷洒细小的冰颗粒。”经过反复测试,目前水立方已经可以在一个月内拆装实现“冰水转换”。
水立方南广场将新建群众性地下冰场,设置一片标准冰场和四条标准冰壶赛道。“地下冰场赛时将供冬奥会配套使用,赛后将永久保留冰壶赛道作为奥运遗产供群众体验。”杨奇勇透露,南广场的冰场赛后将实现365天对公众开放。
来源:中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