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蚬详细资料大全
河蚬贝壳中等大小,呈圆底三角形,壳高与壳长近似,两壳膨胀,壳顶高,稍偏向前方。壳面有光泽,颜色因环境而异,常呈棕黄色、黄绿色或黑褐色。壳面有粗糙的环肋。韧带短,突出于壳外。绞合部发达,闭壳肌痕明显,外套痕深而显著。河蚬栖息于淡水的湖泊、沟渠、池塘及咸淡水交汇的江河中,广泛分布于我国内陆水域。在俄罗斯、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均有分布。基本介绍 中文学名 :河蚬 拉丁学名 :Corbicula fluminea 别称 :蚬、黄蚬、蟟仔、沙螺、沙喇、蝲仔 界 :动物界 门 :软体动物门 英文名称 :Asian Clam 基本简介,基本信息,产地分布,环境适应,生活习性,生物介绍,形态特征,价值,经济价值,药用价值,观赏,养殖技术,基本概述,养殖简介, 基本简介 基本信息 【物种名称】 河蚬 【中文俗名】蚬、黄蚬、蟟仔、沙螺、沙喇、蝲仔【拉丁学名】 Corbicula fluminea 【英文名称】Asian Clam 名称: 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真瓣鳃目,蚬科,蚬属 美蚬河蚬又称黄蚬、金蚶、扁螺等。 产地分布 广泛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东南亚各国,也见于苏联。中国各江河、湖泊均产。 广泛分布于我国内陆水域,天然资源丰富。它们穴居于水底泥土表层,以浮游生物为食料,生长快,繁殖力强。除天然资源外,也适宜进行人工养殖。 俄罗斯、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均有分布。 环境适应 河蚬是一种具有很强环境适应能力的双壳类水生生物,它吸取周围环境介质中的元素,通过其软体的分泌作用形成其碳酸盐成分的壳体.因此河蚬壳体的化学组成应该反应环境介质的地球化学特征.贵阳南明河河蚬壳体中微量元素组成与河水污染状况的对比研究显示,随着河水水质的恶化,河蚬壳体中的Pb、Cd、Cu、Co、Fe、Mn含量升高,其中Pb的增升比率最大,达到285%,其次为Cd、Cu、Co、Fe和Mn,分别为127%、121%、84%、48%、和34%;相反地,Ni、Na、Zn则在污染较重河段的河蚬壳体中含量较低,其中Ni的降低比率最大,为63%,其次为Na和Zn,分别为18%和14%.这一初步研究结果证明了随着水质地球化学条件的改变,河蚬的确在调整著自己壳体的组成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其中Pb、Cd、Cu、Co、Fe、Mn等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与水质污染变化相一致,可以用来反应环境介质中的污染特征. 蚬肉营养丰富,肉可鲜食,帛蚬乾和罐头,也可入药。有开胃、通乳、明目、利小便、治脚气、去湿毒及醒酒之功效,还可治疗肝病、麻疹退热等。河蚬是底栖鱼类、禽类的天然饵料。壳粉可作石灰的原料。蚬也是卷棘口吸虫的第二中间寄主,生食或进食没有煮熟的蚬,易患卷棘口吸虫病。 生活习性 河蚬三个月可达性成熟,一年四季皆可繁殖。性腺最丰满期是5~8月,生殖旺期是5~6月。河蚬的寿命约为5年,最佳采捕利用期为l~2龄。制作工艺品的蚬壳,应为3年以上。河蚬栖息于底质多为沙、沙泥或泥的江河、湖泊、沟渠、池塘及河口咸淡水水域。在水底营穴居生活,幼蚬栖息深度为10-20毫米,大蚬可潜居20-200毫米,以20-50毫米分布最多。摄食经鳃过滤的浮游生物(如硅藻、绿藻、眼虫、轮虫等),是一种被动的摄食方式。河蚬为雌雄异体,但也发现有雌雄同体的个体。福建地区的河蚬每年5-8月为繁殖盛期,此时河床底部出现大量的白色粘液状物。当河蚬幼体浮游生活结束后,即沉入水底营底栖生活15-30天,再经1个月左右长成2毫米的小蚬,3个月可长到10毫米,蚬的寿命约5年。 生物介绍 贝壳中等大小,呈圆底三角形,一般壳长3厘米左右,壳高与壳长相近似。两壳膨胀。壳顶高,稍偏向前方。壳面有光泽,颜色因环境而异,常呈棕黄色、黄绿色或黑褐色。壳面有粗糙的环肋。韧带短,突出于壳外。铰合部发达。左壳具3枚主齿,前后侧齿各1枚。右壳具3枚主齿,前后侧齿各2枚,其上有小齿列生。闭壳肌痕明显,外套痕深而显著。 双壳纲的1科。世界性分布。代表属蚬属动物壳小型到中型。壳厚而坚,外形圆形或近三角形。壳面光泽,具同心圆的轮脉,,壳内面白色或青紫色。铰合部有3枚主齿,左壳前、后侧齿各1枚,右壳有前、后侧齿各2枚,侧齿上端呈锯齿状。足大,呈舌状。雌雄异体或同体。在水中受精,发育成幼蚬后沉入水底,营底栖生活。约3个月可发育成熟。亦有卵胎生的种类。栖息于咸淡水和淡水水域内。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可供食用,也是鱼类、水禽的天然饲料。又为中药药材,有通乳、明目、利小便和去湿毒等功效。贝壳可锻烧石灰。蚬是棘口类吸虫的第 2中间宿主。中国习见的河蚬壳长约40毫米,高30毫米。壳质厚而坚硬,外形略呈正三角形,两侧略等称。壳面呈黄绿色、黑褐色和黑色,有光泽,壳内面呈淡紫色、鲜紫色和瓷状光泽。栖息于河江、湖泊内。可食用,亦为鱼类、禽类的饵料,并可做为农田肥料。 形态特征 贝壳中等大小,呈圆底三角形,一般壳长3厘米左右,壳高与壳长相近似。两壳膨胀。壳顶高,稍偏向前方。壳面有光泽,颜色因环境而异,常呈棕黄色、黄绿色或黑褐色。壳面有粗糙的环肋。韧带短,突出于壳外。铰合部发达。左壳具3枚主齿,前后侧齿各1枚。右壳具3枚主齿,前后侧齿各2枚,其上有小齿列生。闭壳肌痕明显,外套痕深而显著。 价值 经济价值 河蚬养殖既适合于湖泊大、中型水面放流增殖,也适合于小型水面或者池塘投饲、投肥养殖。养殖河蚬成本低、产量高,易捕捞,可以当年放养当年收获,经济效益显著河蚬肉味鲜美,营养丰富,除鲜食外,还可以加工成蚬干、罐头、冻蚬肉或腌制成咸蚬。这不但在国内受到人们喜爱,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一些国家,也普遍受到人们喜爱。 提供出口的商品河规,一般壳长25~36毫米,壳高22~33毫米,壳宽16~28毫米。个体重4~7克,每公斤160~220只。 河蚬亦可以作为农田肥料。施用碎蚬肉、碎砚壳,对酸性土壤有改良作用。 药用价值 近几年来,随着河蚬出口量的增加,河蚬价格不断提升。日本,韩国每年向我国进口上万吨的鲜活河蚬,作醒酒,护肝药膳。河蚬不但可以作为中药的药材,有开胃、通乳、明目、利尿、去湿毒、治肝病、麻疹退热、止咳化痰、解酒等功效,而且还是禽畜类和鱼类的天然饵料。经过粉碎的蚬肉、蚬壳配入混合饲料,饲喂禽畜有促进生长繁殖的作用,可提高禽类产蛋率、畜类产乳率。河蚬也可作为某些特种水产品的鲜活饵科,近几年来,随着鳖、鲤鱼、黄鳝、蟹养殖的发展,人们也开始重视河蚬的养殖。 观赏 河蚬可作为观赏贝类饲养,可成为水族箱中的“过滤器”,用于净化水质,吃掉水中的单细胞植物、微生物,需要定期供给绿藻、螺旋藻等满足河蚬的胃口。 养殖技术 基本概述 河蚬肉营养丰富,饲养简便,因此,可作为池塘养殖的饵料品种。 养殖简介 河蚬在体外受精,卵发育成为面盘幼虫,在完成浮游生活阶段后,开始生长贝壳,并沉到池底,将壳体埋在池底淤泥中,只将吸管伸在水中进行呼吸,摄取饵料。养河蚬的池塘,不能注入农药和化肥水,这最容易引起河蚬的死亡。水质也不宜过分肥沃。池的底质以砂土为宜。水深保持1米左右。每亩可放养河蚬种苗60~130千克。河蚬在池塘中不能不断繁殖,因此,第二年投放种苗可适当减少。河蚬种苗的规格为800~4000个/千克。若从外地购买蚬种,可装入麻袋或草包中运输,为减少途中死亡,应保持一定的湿度,也不要堆放得过厚。在放养前,应先将池水排乾,在日光下曝晒2~3周再注水。在池塘中养殖时,应投喂豆粉、麦麸或米糠,也可施鸡粪或其它农家肥料。河蚬的生长率根据饲养条件而定,苗种平均重约0.11克,饲养1个半月可增重4倍,达0.45克;3个月可达0.91克;4~4.5个月可达2.25克;5~6月可达4克,7~7.5个月可达5.4克,体重相当于原苗种的50倍,这时即可采捕。 起捕河蚬时,可采用带网的铁耙,捕起后再用铁筛分出大小,将较小的个体仍放回原池继续饲养。 河蚬也可与鲢、鳙、草 鱼 混养,但不能与青鱼、鲤鱼混养。 经过粉碎的河蚬是黄鳝的好饵料,小河蚬可直接投喂。
太湖禁渔期+禁渔区域
今年太湖的禁渔期又要到了,小伙伴们可以了解一下,禁渔期之后,水产类产品可能价格会上升,想要去太湖吃太湖鱼的小伙伴们可能就要错过了,下面就一起去看看吧。据悉,年2月1日至8月31日全太湖水域将全面实施封湖禁渔。
禁渔时间
年2月1日00:00起至8月31日24:00止
东山与西山岛之间水域(北以高压线铁塔连线为界,南以西山石公山嘴至东山石婆嘴灯桩连线为界、苏州湾500KV同木线铁塔以东水域全年禁止渔业捕捞作业。
太湖银鱼翘嘴红_秀丽白虾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太湖青虾中华绒螯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太湖梅鲚河蚬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核心区全年禁止渔业捕捞作业。
禁渔范围
全太湖水域。
沿湖河港有水闸的以水闸为界,无水闸的以港口湖岸防洪大堤连线为界。
封湖禁渔期间,除下款许可的专项捕捞作业外,禁止其他水生动物和水生植物捕捞作业,禁止销售、收购非法捕捞的水产品:
小钓、大钩、抄季郎鱼、人力扒蚬、人力扒蚌、虾笼作业时间从5月1日00:00起到12月31日24:00止。
1.特定水域的捕捞作业规定如下:
(一西山石公山嘴、三山岛、七都胡_、陆家港、西茭咀依次连线范围内的水域为水草保护区,禁止耙捞水草作业。其他水域未经江苏省太湖渔政监督支队许可禁止水草耙捞作业。
(二梅梁湖水域禁止定置渔具作业。
(三贡湖水域(沙咀—乌龟山—茭咀连线以东水域禁止人力扒蚌作业。
(四贡湖无锡水域禁止渔簖和高踏网作业。
(五太湖大桥以东胥湖水域禁止捕捞银鱼、白虾和翘嘴红_。
(六原东太湖网围养殖区水域、东茭咀至陆家港连线以东水域禁止定置渔具作业。
2.秋汛捕捞作业规定如下:
(一许可作业的渔具、渔法:单层丝网、三层丝网、快丝网、飞机网、小兜网、渔簖、高踏网。
(二单层丝网、三层丝网、快丝网作业时间从9月1日00:00起到12月31日24:00止。
(三飞机网、小兜网捕捞作业时间从9月1日00:00起到11月30日24:00止。
(四渔簖作业时间从9月1日00:00起到12月31日24:00止。
自8月30日00:00起许可张设行帘网、回板网和网箱,自9月1日00:00起许可簖袋下水作业。
每塘渔簖限2个耙头、4只袋梢,行帘长度不得超过210米;簖基不得随意移动;禁止2塘及2塘以上渔簖连接张设;渔簖作业期届满后,所有簖桩必须拔除。
太湖沿岸景观带、太湖大桥两侧向外1000米以内禁止张设渔簖。
(五高踏网作业时间从9月6日00:00起到9月30日24:00止。对船入湖捕捞网具总长度不得超过1500米,网目规格不得小于1.2厘米。
3.禁止使用的渔具、渔法:
炸鱼、毒鱼、电鱼、虾窝、底拖网、机吸螺蚬、机拖螺蛳、地笼网、密眼流刺网(网目小于1.2厘米、鱼鹰。
4.在太湖水域从事捕捞作业的单位和个人:
应当依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办理渔业捕捞许可手续,缴纳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按照捕捞许可证关于作业类型、场所、时限、渔具数量和捕捞限额的规定进行捕捞。
渔网的发展历史是什么
1.渔网的历史记载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之十:“已插棘针樊笋径,更铺渔网盖樱桃。”《清史稿·循吏传三·姚柬之》:“一日,涂遇持火枪者,结队行,望见官至,悉没水中,命以渔网取之。”严辰《轻骑》诗:“月亮洒下了一片清辉,姐妹们早已把渔网晾起。”
2.渔网的发展
古代人使用粗布加上麻作为原料,通过捆卷的方法制成鱼网。虽然这种渔网易腐烂,坚韧度差,但是其捕鱼效率已经大大提高。随着渔业的发展,渔猎的对象不只是鱼,捕捞的工具也与时俱进。现代渔网主要采用聚乙烯,尼龙等原料进行加工。其具有更长的使用周期,和更高的捕捞效率,通过不同使用方式进行分类。例如,传统捕鱼使用的投网(手网,手抛网),利用船只作为动力的拖网,不同网目挂鳃困鱼的流刺网(三重网,围网)等。这些网针对不同的捕捞对象,使用不同大小的网目,以及不同材料的网线织造而成。同时作为渔网的发展,各种渔业用具也随之产生,例如作为常用捕捞工具的渔笼,四角网等。
3.求渔具的发展史
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利用天然的树枝钩刺和鹿角、猪齿、石头等制成原始渔具在河流、湖泊中捕食鱼贝。6000多年前,渔具店中国已出现骨制鱼叉、钓钩、枪头、鱼镖等。3000多年前已出现铜制钓钩。古代甲骨文中有用竿和网捕鱼的象形文字;《易经·系辞下》中有“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的记载。唐代陆龟蒙在《渔具诗序》中详细描述和区分了当时的渔具和渔法。当今盛行的渔具、渔法是近二三百年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如长带形的流刺网和围网、袋形的拖网和定置网、各种形式的钓渔具等,均已由小型、简单发展到大型、复杂,由沿岸作业延伸到深海大洋作业。渔具材料也被合成纤维及塑料等取代。自20世纪50年代起,世界渔具已渐趋现代化。
渔具按结构特点和作业原理分为4种类型。
①网渔具
世界上使用网渔具捕获的水产品的占总渔获量的80%以上。网渔具由网片、绳索、浮子、沉子等组成。根据捕捞对象和作业方式不同,渔具又分为刺网、围网、拖网、张网、大拉网、敷网、抄网、掩网、陷阱等 9类。
② 钓渔具
通常由钓钩、钓饵、钓线等组成,有些还装上浮子、沉子、钓竿或其他附件。钓钩是结缚在钓线上起钩刺作用的部分。分倒齿结构和无倒齿结构两类。钓饵的选择常是影响渔获丰歉成败的关键,可分为真饵和拟饵两种。真饵按来源不同可分为动物性饵和植 物 性饵 。在海洋钓捕中一般用鱼类 、头足类、甲壳类等动物性鱼饵;淡水中则用蚯蚓和昆虫为主。植物性饵用于诱捕淡水鱼类,主要用米、麦、番薯等制品。拟饵系利用羽毛、布片、橡皮、木材、金属及塑料等制作。伪装成钓捕对象喜爱的动物性饵,或制成足以 *** 鱼类捕食反应的其他诱惑物。
③耙刺类
具有耙挖、突刺等性能的渔具。前者带有锋利齿爪的耙,将潜于泥沙底中的捕捞对象耙挖而捕获;后者包括鱼镖、炮锯、长柄钩等投射器和空钩等,作业时瞄准捕获对象射入体内而捕获,或利用空钩尖刺捕获。
④笼壶类
利用某些捕捞对象喜欢钻穴的习性,在其经常栖息逗留的水域设置带有小孔的笼、罐、海螺壳等,引诱其潜入而捕获。如鳝鱼笼、虾笼、海螺笼等。
4.日本渔业发展的历史是
日本渔业发展及其政策取向 一、日本“21世纪新农政( 包括渔业) 战略” 2006 年初中川昭一( 以下简称“中川”) 就任日本农林水产大臣后, 在小泉 *** 策划的“全球化(Global) 战略” 指导下, 制定并启动了“21 世纪新农政战略”, 该战略的口号是“中川倡导(Initiative) : 做,就做最好!”。
其主旨是制定和实施顺应国际化经济发展和国内人口减少并老龄化加重的政策和措施;中心思想是制定国际化战略、强化国内农业( 包括渔业) 体制、提高食品质量。关于该战略中的渔业发展战略问题,日前,中川接受了《日刊水产经济新闻》报社社长的采访。
对此作了权威性的阐释: 1. 关于渔业结构改革等渔业政策的取向 今后渔业政策的取向主要是: 以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为前提,进行渔业结构改革; 培养渔业中坚人才, 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渔业经营体; 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努力,促进流通和销售合理化发展; 充分利用WTO ( 国际贸易组织) 和FTA ( 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平台, 促进水产品贸易发展。1998 年, 日本食用水产品的自给率为56%,2004年已经降低到50%。
过去日本的海洋捕捞量曾居世界第一, 近年来由于受《国际海洋法公约》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管理制度和海洋资源恶化等的影响, 海洋捕捞量不断下降, 2004 年下降到446万t, 比1994 年降低了32.3%。但是, 中川认为日本具有世界一流的水产高新技术,拥有位居世界第六大的专属经济区水域, 依靠广袤的海域和精湛的技术, 日本渔业的发展大有潜力。
中川同时强调, 日本的自有食物除了大米、白薯外, 就是水产品,确保渔业的健康发展对日本国民的生计至关重要。但是, 海洋渔业资源是一个天然生物链,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 过去在北海道一带鲱鱼连年丰收,多至“猫不理”;但目前鲱鱼、沙丁鱼等已经成为稀有的高贵水产品。
所以,保护海洋环境、加强资源管理、确保渔业健康发展是首要课题。 2. 关于当前的工作重点 为了解决当前燃油价格高涨和大型海蜇灾害等问题,日本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当前的工作重点应该根据国际国内渔业形势,集中精力修订为实现“基本计划”目标制定的有关措施, 充分挖掘渔业生产潜力和发挥水产高科技方面的优势,努力提高国内水产品自给率, 同时扩大出口, 促进水产品贸易健康发展; 要重视培养一批能够致力于渔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创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渔业经营体。 3. 关于创优质品牌 今年4 月1 日起,农林水产省启动了“区域产品商标登记制度”。
目前,大分县的“竹荚鱼”、“鲐鱼”,北海道和鹉川的“多春鱼”等已经申请商标登记。各地的生产者、团体和加工企业应该努力开发优质名牌产品。
渔业管理方面也应该和超市、便利店等联合开发高附加值的、受消费者欢迎的魅力品牌。 4. 关于WTO·FTA 谈判和水产品出口贸易 关于WTO·FTA 谈判,要采取“能维护的要维护,该让步的要让步, 能争取的要争取”的策略, 战略性地应对国际形势;应该有紧迫感, 尽快对渔业结构进行调整改革, 创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渔业经营体。
关于水产品出口贸易, 农林水产省制定并启动了以促进水产品出口为主的“农林水产品 5年出口额倍增行动计划”,具体制定了以促进扇贝、鲑鱼和鳕鱼等水产品出口带动整个农林水产品出口的战略计划。 二、现行“基本计划”实施状况 2001 年6 月, 日本 *** 为明确水产施政的理念和方向,颁布实施了被称为是日本水产大法的《水产基本法》, 该法明确了要制定“基本计划”。
据此, 2002年3 月“基本计划”出台实施, 该计划设立了2002 年至2012 年10 年渔业发展目标和水产施政的基本方针。现行“基本计划”设定了10 年期间渔业的发展目标, 其中, 食用水产品自给率2012年应提高到65%~66%; 但2000 年以来的自给率一直呈下降趋势, 2003 年为57%,2004 年为55%,2012 年的预期生产量自给率为51%; 2012年鱼贝类生产量的目标值为682 万t, 但是多年来鱼贝类的生产量一直呈下降趋势, 2004年为578 万t, 比2003 年减少5.1%, 推算2012 年预期产量只有568 万t;食用鱼贝类生产量的目标值为526万t, 近年来生产量下降趋势虽有缓和, 但是推算的预期产量只有434万t; 海藻类生产量的目标值为67 万t, 近年来其生产量受大宗产品紫菜生产量变化影响波动较大, 总体呈下降趋势, 推算的预期产量为65 万t, 与目标值比较接近; 远洋渔业生产量的目标值为79万t, 但是推算的预期产量仅为71 万t, 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受200海里专属经济水域管理制度和公海渔业规定强化的影响, 海外渔场不断减少, 生产量也一直呈下降趋势,特别是远洋底拖网渔业和鱿钓渔业生产量下降幅度较大; 近海渔业生产量的目标值为324万t,但是由于远东拟沙丁和日本鲐等资源恶化,大中型围网渔业的生产量大幅减少, 预期生产量仅为273 万t;沿岸渔业( 不包括海藻类) 生产量的目标值为170 万t, 但是近两年由于底鱼资源状况恶化,鲑鱼定置网渔业的生产量虽然略有增加, 但生产量仍呈下降趋势, 预期产量约为141 万t; 海面养殖业( 不包括海藻类) 生产量的目标值为78 万t, 近年来鱼类养殖业生产。
5.三鱼网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现在行业比较多人关注,那其实已经处于一个较高的点,那就容易遇到瓶颈。
但是大多数行业还不算到了瓶颈期,特别是比较基础的行业,类似服务业,吃的、医药等,有需求的行业,不管怎么变迁,都是有市场的。现在很多从业者确实也感觉到吃力了,其实所有行业都有饱和的时候,如何在逆境中成长壮大,主要还是要自己身硬,从服务、管理、内容上不断加强自己,有了扎实的基础后,自己不怕竞争不怕对比,那么不管什么行业都能逆流而上。
当然现在比较流行的行业更多偏重设计、服务行业,重体验感,关心客户的感受,口碑的传播。所有很多设计行业随之兴起,个性化的商品也比较吃香,还有传统手工艺品。
如果有一定技能的话在市场竞争下,就比较吃香,毕竟现在网络技术的发达,人们可以更多选择,自然是好的。
6.日本渔业发展的历史是
日本渔业发展现状 (一)日本渔业发展沿革 日本是世界上渔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对渔业非常重视。
受黑潮暖流等影响,日本渔场成为世界三大渔场之一, 鱼类资源丰富。水产品在日本人的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鱼是所有日本人饮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占日本人均动物性蛋白质摄取量的40%以上。
自上世纪6O年代以来,起日本的渔业产量大幅增加,特别是远洋渔业产量增长较快,近海渔业也有所增长,但是随着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的实施,加上1973年爆发的石油危机,使远洋渔业受到沉重打击。从上世纪70-80年代起,近海渔业开始增长,逐渐成为日本渔业的重心。
近年来,日本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但渔业产量仍呈逐步下降趋势。日本的渔业产量在1984年达到最高值1282万t。
因资源衰退及从业人员减少且高龄化,1989年开始渔业产量连续减产,至2002年渔业总产量降至588万t,渔业总产值18753亿日元;2004年总产量为578万t、总产值16036亿日元。2005年渔业总产量降到了1999年以来的最低产量571.9万t,渔业生产额为16007亿日元, 比上年下降29亿日元。
从1960年到1990年的30年间,日本的水产品进口增长了约36倍。据FAO统计表明,2003年,全球水产品进口量位居前五位的分别是日本321万t、中国232万吨、美国224万t、西班牙161万t、丹麦160万t;出口量前五位的分别是挪威214万t、中国208万t、秘鲁172万t、泰国140万t、美国131万t(日本36万t,列24位)。
2003年,全球进口额前五位的国家分别是日本126.24亿美元、美国117.58亿美元、西班牙49.19亿美元、法国38.03亿美元、意大利35.71亿美元。出口额前五位的国家分别为中国53.62亿美元、泰国39.2O亿美元、挪威36.69亿美元、美国34.58亿美元、加拿大33.18亿美元(日本9.52亿美元,列22位)。
(二)日本渔业产业状况 1、捕捞与养殖 日本习惯上将渔业生产划分成海洋捕捞(包括远洋渔业、近海渔业、沿岸渔业,实际大致相当于我国渔业划分中的海洋捕捞和远洋渔业)、海水养殖、淡水养殖、淡水捕捞等几部分。 海洋捕捞历来是日本渔业的主导产业,尽管连续减产,但八成以上的产量仍由海洋捕捞所得。
以产量大小排序,渔获主要品种为金枪鱼、鲣鱼、鲑鳟鱼、沙丁鱼、竹荚鱼、鲭鱼、秋刀鱼、鳕鱼、鲆鲽类、鱿鱼等。与2004年相比,2005年,日本的鲭鱼产量大幅上升,但沙丁鱼、扇贝、鲑鱼等产量有所下降;扇贝、鲑鱼等生产额有所增长,但鲣鱼、秋刀鱼和金枪鱼等的生产额有所下降。
海洋捕捞总产量441.2万t,比上年减少4.7万t;生产总额1594亿日元,比上年下降0.6%。 日本的海水养殖产量近年来一直维持在120万t以上,2005年海水养殖总产量121.1万t,比最高年份1994年的134万t,减少12.9万t;2005年海水养殖总产值4392亿日元,比上年增加49亿日元。
其中鱼类养殖26.9万t(比上年增加2.7%)、1918亿日元(比上年减少2.4%);贝类养殖42.2万t(比上年减少6.4%)、771亿日元(比上年增加6.4%);海藻类50.9万t(比上年增加5.2%)、1213亿日元(比上年增加2.4%)。海水养殖主要品种为鰤鱼、真鲷、虾夷扇贝、牡蛎、海带、裙带菜、紫菜,以及牙鲆、河魨、真竹荚鱼、日本对虾以及珍珠母贝等。
2005年,日本的淡水捕捞、淡水养殖总产量9.6万t,比峰值时1979年产量的一半还少。其中淡水捕捞产量5.4万t,淡水养殖产量4.2万t,总产值1021亿日元,比上年减少13亿日元。
淡水捕捞的主要品种为溯河性鲑鳟鱼类、香鱼、鲤鱼、河蚬、鳗等,淡水养殖主要品种为鳟鱼、香鱼、鲤鱼、鳗鱼,另外还有鲫鱼、甲鱼等,单个品种产量通常在千吨以下。 2、水产加工与消费 日本水产加工产品主要有盐藏品、干制品、鱼肉调味品、冷冻食品、油脂与饲肥、冷冻生鲜品、罐制品等。
2005年食用品加工总量为209.5万t,比上年减少3.9万t。主要产品加工量分别为盐藏品20.9万t、干制品33.4万吨、鱼肉调味品65.5万t、冷冻食品28.6万t、冷冻生鲜品162.5万t,其他食用加工品为48.4万t。
与上年相比,2005年除干制品加工量略有增加外,其余如冷冻食品、盐藏品和调味食品等加工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日本是水产品消费大国,2004年国内的水产品消费量为1048万t,比上年减少5%。
其中食用水产品消费量占80%,约相当于每人每年消费62.7kg。如果把不可食用部分除去,大约每人每年消费34.5kg。
2004年,日本食用水产品的自给率为55%,低于2003年的57%,主要原因是国内渔业生产量减少的同时进口量增加。据统计,20O5年海藻类自给率为65%。
3、水产流通与市场 日本国内有主产地渔港203个,2005年总起水量约288.7万t,与上年大致相等;起水总额为5255亿日元,比上年减少约4%。起水量10万t以上渔港有6个,烧津22.9万吨、铫子21.5万t、石卷15.8万t、八户14.9万t、钏路11.9万t、气仙沼11.6万t,此外起水量较大的港口还有松浦、境、波崎和枕崎。
目前,日本国内大约有900个产地市场,流通量和金额都在减少。针对出现的小规模市场成交量过小、无法发挥市场功能的情况,日本于2001年3月 *** 定并公布了《水产品产地市场综合和经营合理化相关方针。
7.古代的鱼网是怎么制成的
关于古代渔网的材料和编制情况解释如下: 1、古代渔网的材质: 古代人使用粗布加上麻作为原料,通过捆卷的方法制成鱼网。
虽然这种渔网易腐烂,坚韧度差,但是其捕鱼效率已经大大提高。随着渔业的发展,渔猎的对象不只是鱼,捕捞的工具也与时俱进。
2、古代渔网的编制方法打结法: 是传统的制作渔网方法,渔网用经线和梭子里的纬线套结而成,结节大小是网绳直径的4倍,突出于网衣平面。这种网称有结网。
结节在起网时碰撞鱼和船舷,既伤鱼又使网具磨损,且由于化纤光滑而富有弹性,易引起结节松弛,网目不均匀等毛病。
8.关于纸的历史
纸发明:蔡伦在前人利用废丝绵造纸的基础上,采用树皮、麻头、破布、废鱼网为原料,成功地制造了一种既轻便,又经济的纸张,总结出一套较为完善的造纸方法,使造纸技术有了悦跃的进步。
公元 105 年(元兴元年,汉和帝刘肇年间),蔡伦将造成的纸张献给朝廷,受到皇帝的赞扬。从此,人们都用这种纸,并在全国通称蔡伦造的纸为“蔡侯纸”。
纸的外传:公元 8 世纪,我国已经广泛使用纸,这后的几个世纪中,我国将纸出口到亚洲各个地方,并严保造纸秘密。造纸术在7世纪经朝鲜传到日本。
公元 751 年,唐朝和 *** 帝国发生冲突, *** 人俘获几个中国造纸工匠。没过多久,造纸业便在撒马尔罕和巴格达兴起。
就这样,造纸技术便逐渐在 *** 世界各地传开,那里开始广泛使用纸张,后又经 *** 诸国传到北美和欧洲。据史书记载,在蔡伦发明造纸术后的 1000 多年,欧洲才建立第一个造纸厂。
虽然现代的造纸工业已很发达,但其基本原理仍跟蔡伦造纸的方法相同。造纸原料十分之七八已为木浆所代替,但造高级印刷纸、卷烟纸、宣纸和打字蜡纸等,仍不外蔡伦所用的破布、树皮、麻头、废鱼网等原料。
纸的发展史:国西汉时已开始了纸的制作,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广泛流传。普遍为人们所使用,造纸术进一步提高。
造纸原料也多样化,纸的名目繁多如竹帘纸、藤纸、鱼卵纸……蔡伦造纸的原料广泛,以烂鱼网造的纸叫网纸,破布造的纸叫布纸。 隋唐时期,著名的宣纸诞生。
(在宣纸的主要产地安徽宣州有这么一个传说:蔡伦的徒弟孔丹,在皖南以造纸为业,他一直想制造一种特别理想的白纸,用来替师傅来画像修谱。但经过许多次的试验都不能如愿以偿。
一次,他在山里偶然看到有些檀树倒在山涧旁边,因年深日久,被水浸蚀得腐烂发白。后来他用这种树皮造纸,终于获得成功。
由此可以断定:利用树皮制造宣纸,在唐朝时候就比较盛行了。) 唐代在前代染黄纸的基础上,又在纸上均匀涂蜡,使纸具有光泽莹润,艳美的优点,人称硬黄纸。
五代造纸业仍继续发展,歙州制造的澄心堂纸,直到北宋,一直被公认为是最好的纸。到了明清,造纸业又兴旺和创新。
各种笺纸再次盛行起来,在质地上推崇白纸地和淡雅的色纸地,色以鲜明静穆为主,如康熙、乾隆时期的粉蜡纸,印花图绘染色花纸等,纸的制作,到了清代,已到了完美绝伦的地步。 造纸的过程) 纸的制造过程 :1:伐树做材料 2:裁切成适当的长度 3:剥去树皮 4:切成碎片 5:切成薄片 6:将薄片集中处理,运往造纸厂 7:以药水和蒸气做成纸浆 8:用药水冲洗 9:去除杂质 10:漂白纸浆 11:在纸浆中加入药水 12:用网子沥乾水分 13:放在毡子上吸水 14:以高温烘乾水分 15:以压光机做压光处理 16:做成纸卷。
9.什么是网络
事实上,Inter的时代早已经来临,只是限于连接速率和费用的问题,很多人并没有真正能够好好地利用、享受它。
如今,各种各样的连接方式和越来越快的连接速率使得人们能够很好地享受宽带网(Broadband Networking)所带来的冲击和给我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的冲击,让我们生活真正地生活、工作、享受在一个宽带的时代! 在学习宽带网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网络的发展历史,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使用网络大有裨益! 一、Inter的用处 Inter是世界各地的电脑相互间通信的方法和手段,是信息的载体和传输系统,是连接全世界计算机的纽带,同时也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工具”。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几乎覆盖了整个世界的范围,它集新闻、通信、娱乐、资源共享于一体,是现代社会进行信息交流的高速公路。
企业不仅可以从网上索取大量的商业信息,更可以通过Inter向国际社会展现自己。是当今世界上覆盖范围最大,用户最多,资源最丰富、最实用的计算机网络。
Inter的信息内容非常庞大,我们不仅可以把它当作一个计算机网络,而要把它视为一个庞大的、实用的、可享受的信息源。我们也希望你把Inter当作一个面向芸芸众生的社会来理解,世界各地上百万的人可以用Inter通信和共享信息源。
可以送出或接受电子邮件通信;可以与别人建立联系并互相索取信息;可以在网上发布公告,宣传你的信息;可以参加各种专题小组讨论;可以免费享用大量的信息源和软件资源。 二、Inter发展简史 随着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后的十多年时间内,由于价格很昂贵,电脑数量极少。
早期所谓的计算机网络主要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而产生的,其形式是将一台计算机经过通信线路与若干台终端直接连接,我们也可以把这种方式看做为最简单的局域网雏形。 最早的Inter,是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建立的。
现代计算机网络的许多概念和方法,如分组交换技术都来自ARPA。ARPA不仅进行了租用线互联的分组交换技术研究,而且做了无线、卫星网的分组交换技术研究-其结果导致了TCP/IP问世。
1977-1979年,ARPA推出了目前形式的TCP/IP体系结构和协议。1980年前后,ARPA上的所有计算机开始了TCP/IP协议的转换工作,并以ARPA为主干网建立了初期的Inter。
1983年,ARPA的全部计算机完成了向TCP/IP的转换,并在UNIX(BSD4.1)上实现了TCP/IP。ARPA在技术上最大的贡献就是TCP/IP协议的开发和应用。
1985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组织NSF采用TCP/IP协议将分布在美国各地的6个为科研教育服务的超级计算机中心互联,并支持地区网络,形成NSF。1986年,NSF替代ARPA成为Inter的主干网。
1988年Inter开始对外开放。1991年6月,在连通Inter的计算机中,商业用户首次超过了学术界用户,这是Inter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此Inter成长速度一发不可收拾。
三、中国的Inter 1.Inter的阶段性发展 Inter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大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7—1993年,也是研究试验阶段。在此期间中国一些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开始研究InterInter技术,并开展了科研课题和科技合作工作,但这个阶段的网络应用仅限于小范围内的电子邮件服务。
第二阶段为1994年至1996年,同样是起步阶段。1994年4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进入Inter,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Inter的国家。
之后,China、CER、CST、Chinagb等多个Inter络项目在全国范围相继启动,Inter开始进入公众生活,并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至1996年底,中国Inter用户数已达20万,利用Inter开展的业务与应用逐步增多。
第三阶段从1997年至今,是Inter在我国快速最为快速的阶段。国内Inter用户数97年以后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
增长到今天,上网用户已超过1000万。据中国Inter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3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人数为6800万人。
这一数字比年初增长了890万人,与2002年同期相比则增加了2220万人。 中国目前有五家具有独立国际出入口线路的商用性Inter骨干单位,还有面向教育、科技、经贸等领域的非营利性Inter骨干单位。
现在有600多家网络接入服务提供商(ISP),其中跨省经营的有140家。 随着网络基础的改善、用户接入方面新技术的采用、接八方式的多样化和运营商服务能力的提高,接入网速率慢形成的瓶颈问题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上网速度将会更快,从而促进更多的应用在网上实现。
2.今后发展重点 尽管取得了如此好的成绩,但 *** 还是对中国Inter今后的发展重点作了布署,了解它们对我们今后的宽带生活非常有用: (1)根据国务院已颁布的《电信条例》和《Inter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修订已有的网络管理法规,并根据网络发展实际不断完善和制定新的法规; (2)扩大网络规模,优化网络结构,避免重复建设,使网络向综合化,宽带化,智能化发展; (3)在基础网络方面,要进一步引入竞争机制,促使价格。
青蟹吃什么最容易长肥
青蟹饵料不够充足时,可酌情增投豆饼、米糠、麸皮、鱼用配合饵料等,投饵量以鱼能在1小时内吃完为度。每日分上、下午两次投喂。食性很杂,以动物性食物为主。食物组成中以软体动物和小型甲壳动物为主,胃含物中经常出现双壳类的壳缘,绞合部残片,腹足类的厣,残缺的螺轴,方蟹类的残肢和头胸甲碎片。青蟹也常以滩涂蠕虫为食,也食小鱼、小虾,有时在胃中也有发现植物的茎叶碎片。
人工养殖的青蟹,对饵料无严格的选择,小杂鱼、虾、小型贝类(蓝蛤、寻氏肌蛤、河蚬、蛳螺等)、豆饼、花生饼均可为食,蟹有同类互相残杀的习性,常捕食刚脱壳的软壳蟹。蟹以肉食性为主,喜食贝类、甲壳类和鱼类。饲料要求新鲜。日投饵量为青蟹存池重量的20~10%(以小杂鱼标准),随差个体长大,可渐降为10~5%。投饵每天2次,饲料全池边匀撒,不可投入沟中。
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投饵应掌握几多几少;小潮汛少投,大潮汛多投;高温闷热天气少投,水质不好少投,浮头时不投;雨水过多,池水混浊时少投,水温下降到5℃以下可停止投饵。拦网养殖水质管理比较方便,由于潮水能自由进出,水质条件较好,但应经常保持埕内水深(包括埕沟)1.5米以上。在潮水不能进塘期间,应设置水泵抽水,一般3天换1次水。日常巡塘检查十分重要,特别在潮水淹没埕坝以前,应仔细检查拦网(尤其倒网和网脚处)、埕坝、闸门,发现破损、漏水立即补堵。为防除虾虎鱼、鲶鱼等敌害生物,可每隔半个月到1个月,选择大潮汛阴凉天气,放干池水捕捉敌害生物,但应算准潮水,以使结束后能很快进水,避免干池过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