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是什么呢?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基层社会组织的协同。培育和发展基层社会组织,尤其是建设服务农村体育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基层体育社会组织成为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谱写新发展阶段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的重要依托。基层体育社会组织是由基层群众自发结社而成、活跃在乡村基层的体育类社会团体。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社交活动,汇集民智、汇聚民力、凝聚民心,成为乡村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社会力量。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呈现出较快的增长态势,总体呈现数量大、分布广、功能多等主要特征。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70%的社会组织分布在基层,大量未经注册登记的如健身活动站点类基层体育社会组织,数量约在200万—270万个,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生力军。阐释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现实作用,有利于更加深入地挖掘其多元功能,通过加快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更高质量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
发展乡村体育产业,既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和重要举措,也为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开辟了崭新渠道。其中,坐落于山水之间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乡村发展体育产业的物质基础和独特优势。
近年来,基层体育社会组织通过因地制宜举办乡村马拉松、农耕大赛、铁人三项等乡村体育赛事,汇聚了各类乡村体育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赛和观赛,带动了乡村体育小镇建设,拉动了乡村体育以及旅游、住宿、餐饮、农特产品销售等消费,促进“体育+旅游”“体育+休闲”“体育+康养”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需求—供给—参与”的多产业业态相融合的乡村体育产业发展新态势。
例如,自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公布了首批96个国家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以来,全国各类特色体育小镇快速发展,展现出蓬勃生机。其中浙江省的体育小镇最具代表性,在2018年首批8个最佳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中,浙江省的数量达到4个,具有较强的推介和示范效应。
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是发展乡村体育产业、推动乡村经济增长的典型写照,通过发挥各类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在体育小镇建设中的有益作用,有助于进一步带动小镇周边多业态的创新协调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输入强大的经济动能。
体育是毋庸置疑的绿色产业、环保产业,与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和生态底色相映成辉,这是乡村中体育元素大幅增多并获得追捧的根本原因之一。生态体育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是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新农村也是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当仁不让的责任和使命。发展生态体育是亲近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现。
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可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元的无污染、促环保的文化体育活动,如登山、露营、植树造林、乡村徒步、越野定向、休闲绿道骑行等,在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的同时,宣传和呼吁以人为本的生态理念和以绿色为导向的生态发展观。
青海省近年来加快推进生态体育建设,促进体育与乡村旅游发展互动共进,体现了较为良好的发展局面,先后举办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等一系列青海本土赛事,将体育赛事与民族文化、自然景观有机结合起来,让体育逐渐为青海省的旅游和环保代言。
此外,大力推进“体育+”特色村(居)建设,以黄河廊道中的龙羊峡镇为核心区域,通过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坚持“一月一小赛、一季一大赛”的文化体育活动承办理念,不断吸引游客慕名而来。这些举措既为举办地农村人群提供了锻炼身体、愉悦身心的平台,也为环境保护贡献了体育智慧和体育方案,有效推动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在乡村落地生根。
深入挖掘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的复合型功能,发挥体育作为促进乡村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价值。通过大力举办基层文体活动,促进文化、体育、旅游、休闲、康养等产业共同发展,充分彰显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的辐射面和感召力,加大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的宣传力度,扩大活动影响,增强乡村体育活动与体育消费的粘合度,开发乡村体育活动的商业价值,增加乡村体育活动的经济附加值。
例如,广东汕尾市陆河县新田镇联安村本是陆河县20个省定贫困村之一,近年来通过积极发挥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的作用,充分彰显体育帮扶的资源和优势,在帮村、扶镇、援县中凸显“体育+”特色,通过健全村集体经济增收、贫困户防止返贫、体育帮扶项目可持续发展机制,连续举办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活动等,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同时,找准旅游、餐饮、购物、住宿、观赏、娱乐等相关产业与体育融合发展的切入点和在乡村建设中的着力点,通过“体育搭台、多产业唱戏”的方式,拉动乡村经济发展,壮大乡村经济规模,拓宽农民收入渠道,促进农民致富增收,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应该如何推动农村体育发展?从什么方面入手?
农村体育发展规划是推动体育元素融入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各地依托可利用的水域、空域、森林、草原等特色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户外运动,推动体育与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村民就业创收。
乡村体育振兴战略就是要注重从农民最急需、最关心的事情着手,来改善基础体育设施。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在开发山地、河流、古驿道、乡道时,统筹规划建设健身休闲绿道、登山步道、山地户外营地、汽车自驾营地、航空飞行营地、运动船艇码头、徒步骑行驿站、滑雪场、研学旅行基地、体育培训基地、训练基地等,打造具有田园风光、乡土风情的体育特色村庄。
农村体育发展:首先要把农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齐全,经费等,其次是体育器材的配备,在其次体育师资的配备。
不能忽视学习体育的功能。体能是体质的主要组成部分,体能也叫体适能,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主要通过体育锻炼而获得。体能素质是判断一名学生身体状况的重要依据。据、科技部等部委调研报告显示,学生耐力素质在最近的20 多年里持续下降,速度、爆发力、力量等素质呈阶段性下降。如何提高学生体质状况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体系没有形成,体育工作在整个教育工作规划中没有充分体现。农村学校由于受经济不发达,教学学条件差,教育观念落后等条件制约,学校正常的体育教育无法开展,有的只是走走过场,根本不可能达到发展学生体能的目的。要发展学生的体能素质关键是要正常开展学校体育教育。
目前我国乡村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的价值是什么呢?
乡村公共体育服务建设能够助力乡村产业发展,推动乡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更多资金开始涌入到农村中,拉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增长,扭转产业结构单一的情况和现实问题,从第一产业朝着第二、第三产业转型。
随着农村经济环境的改善及农民基本收入水平的提升,健康逐渐成为人们的基本需求,乡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情况直接影响乡村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效果,也关系到乡村居民的体育消费情况。乡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完善,在激活乡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也能够增强村民的体育消费意愿,通过参与体育锻炼来保持身心健康,使得体育产业链条得到延伸,增加附加价值,助力农村体育产业兴旺。
农村地区具有自然环境优势,远离城市喧嚣,空气环境良好。但也存在一定的现实问题,即基础公共设施的不充分导致乡村公共体育服务建设成为难点。乡村公共服务建设助力生态宜居,成为打造特色体育小镇的重要一环,开辟乡村地区的独特资源优势,带动旅游发展,提高居民收入。
如在乡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建设中,坚持体育、旅游和生态环境的充分整合,形成一条特色的体育旅游产业链条,将旅游观光、健康养生充分结合,打造体育的新态势,在拉动乡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之上,也能够全面优化乡村地区的体育服务环境,在服务广大游客的基础之上,也让乡村居民真切感受到乡村公共体育服务完善带来的生态宜居空间,从而实现健康生活。
乡村地区的公共体育服务建设,能够有效助力乡风文明进程。乡村地区守旧的思想观念亟待革新,乡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建设进程将更多先进的理念引入,在思想的碰撞中对乡村文明建设具有促进效果。
如乡村公共体育服务建设中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可程度较高,乡村地区的传统体育文化是民族发展中的精华所在,有利于发扬传统体育文化及推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先进思想的发展,保护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避免传统体育文化的流失。乡村公共体育服务搭建了一个优质的体育锻炼平台,营造了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与环境。
基层体育社会组织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途径有什么呢?
发挥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推动作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探索,也是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建设中亟待挖掘的特殊价值。从外部、内部和协同层面多方位加以推进和保障,有利于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在健康发展中更好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大局,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加快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需要破除体制性痼疾,不断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构建贴合农村发展实际的、高效率的现代治理体系。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应着力从政策法规层面为推动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提供保障,做好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规划,凸显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基本理念。
理清不同层级政府间的关系,提高各级政府部门对培育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视程度,加大政府对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明确基层政府在推动基层社会组织发展中的服务职能。在政策、资金、条件、场地、人员上予以组织发展一定程度的倾斜,放宽其登记和备案条件,加大培育力度。提升外部监管水平,确保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在乡村发展中的规范性、有序性和合法性。
此外,加快制定保障基层社会组织发展的法律法规,增强基层法治力量,实施以法治为核心的基层体育社会组织治理,尽快出台乡村社会组织法,明确乡村社会组织的性质、地位、义务和责任等重要内容。依据不同农村地区的发展状况,合理制定基层地方性法规和基层社会组织发展的激励制度,从根本上为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制度支撑。
提高自我管理、自我规范水平是推动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实现持续、良好发展,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历史表明,虽然在传统社会中,政府对乡村的控制并不彻底和完备,但中国乡村并未享受过真正的自治。面对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灵活性强、流动性大等基本特点,要促进基层政府转变职能,提升服务水平,通过外扶助推提升组织的内生动力。
紧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做文章、下功夫,以“控权其内”“放权其外”“控放结合”的方式重构政府角色、加强政社互动。特别要通过鼓励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建立自律公约、发布组织章程以及实施内部监管等,加大组织内部管理力度,改变散漫的组织形态,充实空泛的组织架构。同时,加强对参与基层体育社会组织活动的乡村群众的宣传和培训,提升组织成员的综合素质和自律意识。
通过激活组织自身的治理功能,满足组织自治需求,推动基层体育社会组织成为再造乡土团结、重塑社会团结的有机载体,以有效的组织治理带动乡村产业、生态、乡风和生活不断提升层次。在此方面,有学者对名为“黎明脚步组织”的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的研究表明,该组织志愿者运用新媒体手段实施自主管理,通过官网、微信公众号、QQ 群等方式,更好地发挥了组织的自治作用,这些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
乡村振兴的措施与思路是什么?
写作思路:从乡村的基本现状入手,把改善乡村的措施和思路写下来。
(一)产业内部动能不足
有部分乡村产业发展基础比较薄弱,持续性的产业带动能力不够。一是产业技术短缺。表现在怎样依靠农业科学技术产业支撑,把信息化和机械化等新技术革新以及农业融合,打好“技术组合拳”是田园综合体的一个难题;其次是产业带动力不足。
农民只能以劳动力的形式参和田园综合体的建设,还不能分享其三次产业融合所带来的价值链收益,这样使得农民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了;三是产业融合度不足。例如休闲农业通常以观光与采摘为主要形式,与文化、康养、教育、体育等产业融合度低,造成产业聚合带动能力较弱。
(二)社会服务供给不足
农业生产系统全过程要专业化的社会服务作为支持,借助利用现代生产要素,包含城市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管理等,来有效保证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探索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现阶段,田园综合体有关的社会服务供给不足变为制约因素,有关配套设施不成熟、软件服务水平仍需提高,各类附加产品市场化程度不高,城镇消费群体有待开发。
(三)文化特色挖掘不足
一些田园综合体在建设中忽略历史传承与创新,矮化和削弱乡村文化功能,为了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对地域文化特征没有足够的挖掘,失去乡村独特文化特色。在实践探索中,处于不一样地域的田园综合体,缺少对自身自然和地理因素的深刻认识,未充分考虑本地农业产业、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差异,出现了简单同质化模仿现象。
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天然不一样,田园综合体在开发模式、主体参与模式、产业融合和发展动力上都应当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特点和规律的方案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