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书写能力都很差,二者有什么关系吗?
有人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跟书写能力有关系,我认为这种看法并不科学,是否具备生活自理能力主要取决于孩子的生活习惯和家长的引导,而书写能力的培养与自理能力并没有必然联系。
自理能力和书写能力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
自理能力是一种生活方面的能力,它的形成主要在于家长的引导,和孩子是否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目前之所以有很多孩子缺乏自理能力,主要原因在于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家长包办了他们的一切。
比如孩子早上起床之后,家长已经给他准备好了饭菜,有的家长甚至连洗脸水牙膏都给孩子准备好,这对于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同时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并不注重引导孩子做家务,他们认为孩子小,没必要做这些。其实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多数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错过了这个最好的教育时机,导致很多孩子缺乏自理能力。
即使简单的洗衣做饭,很多孩子也不会。也有很多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上了大学之后,还习惯于将自己的脏衣服用快递寄回家中,让家长洗完邮寄给自己。有的孩子由于缺乏自理能力,连袜子都不会洗,为了省事儿直接一次性购买很多袜子每天一双。
其实这些问题的产生都与家长的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这种分析大家也可以发现,自理能力好像与书写能力两者之间真的没有必然联系。即使孩子有自理能力,也不见得他就能写出一笔好字。反之也是成立的,有的孩子学习成绩非常好,他的书写能力也非常强,但是他们在自理能力方面也表现的很差劲儿,很多问题都需要家长帮助解决,所以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要深度思考。
如果家长善于引导,在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过程中,也能将书写能力的培养渗透其中
其实任何事情都不绝对,关键在于人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孩子缺乏自理能力,他们未来很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作为家长要特别注重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要将这项能力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这是目前每一个家长都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我认为如果家长善于引导,在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过程中,也能够将书写能力的培养,渗透其中。比如说家长在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过程中,巧妙的将其他同学自己认真书写的场景融入到培养活动中,让孩子能够自主开展学习,并做好自己每日的分配,这样也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当家长给了孩子充分的自由之后,孩子们就会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家长所开展的教育活动,而且他们也很乐于配合家长。
要借助培养孩子自理能力来激发孩子的书写兴趣
尽管书写能力与生活自理能力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但是,家长可以借助培养孩子自理能力来激发孩子的书写兴趣。比如在引导孩子做家务搞清洁卫生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让孩子清除家中悬挂书法作品的灰尘,孩子在清洁的过程中都可以就会开始关注书法作品,只要家长善于引导,就能使孩子们对书法产生兴趣,并在参与练习的过程中使自身的书写能力得到提升。
世上无难事,只要有心人。很多事物从表面上看并不存在什么必然联系,但是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就能从不同角度创造条件做好对孩子的引领,就如同生活自理能力和书写能力两项没有必然联系的能力,只要家长善于引导,一样可以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
动手能力强是什么意思呢?
1.能把理论应用于实践中,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能够灵活地、够创造性地利用所学理论为生产服务。
2.孩子缺乏自强自立的精神,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极为不利。家长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改变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强自立精神,让孩子掌握基本的生存技巧,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3.培养孩子的冒险精神,培养孩子的 竞争意识,培养孩子的 合作能力,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把优秀当作自己的习惯,不断追求卓越。赢得辉煌灿烂的人生。
扩展资料
1.家长在孩子动手操作活动中,千万注意不要用过多的清规戒律束缚孩子,更不要包办代替,应尽量让孩子自己设计、布置,自己独立思考,孩子还小,也可提出建议,启发引导,尽量让孩子自己多动手。
2.同时孩子在摆弄玩具、制作作品时,大人不要过多干涉,更不得对幼儿玩具摆得不得体、作品做得不像样,手脚弄湿、弄脏进行指责、苛求。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系列
你身边有没有动手能力很强的孩子,动手能力是天生的还是培养出来的?
小孩子的动手能力是可以通过培养和训练来发展和提高的,同时也会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影响。 首先,动手能力的发展与个体的基因有关。有些孩子可能天生就比较灵巧,手眼协调能力较强,这使得他们更容易学习和掌握各种动手技能。 然而,动手能力更多的是通过经验和训练来提高的。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动手活动,如涂画、搭积木、拼图、玩具拆装等,都是培养动手能力的好方式。这些活动可以让孩子们掌握各种手部动作技能,如细节操作、精细控制、手指协调等。同时,这些活动也可以提高孩子们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此外,孩子的动手能力还会受到家庭和教育环境的影响。父母可以提供丰富的动手体验和材料,鼓励孩子进孩子自理能力强,自律性才会强,如何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一个物质不匮乏的时代,不过也正是因为这种充裕导致了做很多事情都不用亲自动手,吃饭有外卖,打扫房间有吸尘器,扫地机器人,洗衣机,洗碗机,很多事情都被机器代劳了,节省时间的同时也更多的减少了人力,所以小小年纪的孩子就更没有什么动手机会了。
孩子动手能力很差,因为想要什么家长就给买,想有什么样的待遇基本上就可以得到,但成长的最初几年,是锻炼孩子自理能力最好的时候,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很强,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实践。
这个时候的他们对于做家务这件事情抱着的是游戏的态度,不会讨厌做这个不喜欢做那个,而是统统都想要帮忙。如果不趁着这个阶段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等到他们上了学之后,想要让他们做可能都没有时间了。
孩子对于生活的参与度是很多父母现在都会忽略的问题,他们认为照顾孩子吃好穿好学习好,就已经是成功的教育了,至于平时做家务或者是其他的动手能力培养,很多家长并不会过多要求,甚至认为当孩子长到一定年龄之后就能自己掌握。
甚至一些和老人长大的孩子,在小的时候一切都是被代劳的,上学收拾书包都要爷爷奶奶去做,这样更能够节省时间多学习一会,这样就会造成孩子与生活是脱节的,他们只会学习却不会生活。
生活本就是复杂和琐碎的,在生活中很难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不能通过比较来让自己显得更有优势,但生活却是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孩子来说生活能够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教会他们很多除了学业方面之外的经验和智慧。
孩子对生活参与程度少,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就是在增加父母的负担,更无法建立起良好的自理能力,其实想要培养孩子生活能力,做起来可比学钢琴简单多了,只要遵循一个原则“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够了。
这个是大原则,至于如何引导,则需要根据孩子不同的性格来开展不同的引导方式,运用一些技巧来让孩子毫无觉察的就参与到生活中来。
比如说孩子在游戏的时候,会把玩具散落一地弄得到处都是,这个时候家长普遍的做法就是一边唠叨一边跟在他们后面把玩具收拾起来,有些培养意识的家长可能就会发火指责孩子,然后命令他们自己收拾好。
但是发火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孩子把收拾玩具和父母矛盾联系在一起,从而认为自己是被迫收拾的。如果换个方式来引导孩子,让他们觉得收拾玩具也是游戏的一个步骤,那样不仅能够锻炼孩子整理的能力,还能够让家长用更加平和的态度去面对这件事。
就拿家长希望孩子收拾玩具这件事做举例,家长可以采用下面这4个步骤试一试:
家长都知道发火能让孩子更听话,但是却不明白孩子之所以会因为父母发火而听话只是因为惧怕父母的权威,这种权威在他们年纪小的时候很管用,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就会失去效力。
发火只是结果,而真正需要向孩子传达的应该是父母此刻的情绪,比如说看到房间被玩具弄得很乱,家长这个时候很生气,要明确的告诉孩子自己这个时候的感受:“看到你把房间弄得很乱,妈妈很烦躁”“允许你玩,但是不能把房间弄的这样乱,否则收拾起来会很麻烦很累。”
面对年纪小的孩子,可能这样的叙述他们不能理解,那就采用比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此刻的感受:“屋子现在这么乱,你要是不收拾,爸爸就要像喷火龙一样发火了。”这样孩子就能明确了解此刻家长内心生气的状态。
表达情绪而不是直接发火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将情绪说出来也有助于家长梳理自己此刻的状态,说出来之后心里就会平静而不是像被压抑的火山,不知道下一秒是不是要爆发。
这对自己的情绪有安抚和放松的效果,一味的向孩子说“你再不收拾我就要生气了”,只会让自己越来越生气,对解决事情一点好处都没有,反而让亲子矛盾升级。
2. 肯定孩子的观点当孩子明确了自己即将要收拾一屋子洒落玩具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反抗或者希望家长来帮忙自己不想做的表现,这个时候家长要做的并不是再次强迫他们或者是威胁孩子一定要做。
而是先要肯定孩子现在的想法:“我知道你不想自己收拾,觉得很麻烦,不如我帮你想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肯定观点一方面是安慰孩子,另一方面也是促进沟通的基础,如果一开始家长就否定孩子,比如说:“你自己弄乱的房间自己收拾。”“你自己收拾了就知道妈妈的辛苦了,看你下次还玩的时候还敢不敢弄得这么乱。”这样挖苦和讽刺只会让孩子和家长之间的矛盾升级。
家长在面对孩子不想要收拾玩具的态度时,先不要忙着指责,通过询问的方式来让孩子明白自己是站在他们那一边的,可以帮他们做但绝对不是替他们做。
3. 帮助孩子拆分任务收拾玩具看起来只是一个简单的事,但其中也蕴含着很多生活的智慧,比如说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如何更快更好的完成任务,都是需要通过思考的。
家长这个时候可以帮助孩子将任务拆分,把看起来很复杂的收拾一屋子玩具变成一个一个简单容易的小任务,这样不仅能够减少孩子的抵触情绪,还能够帮助他们建立做事的好习惯。
任务变小了,步骤变多了之后,孩子就会发现做这件事情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自然就会更愿意一步步去做。
4. 及时鼓励想要养成一个好习惯,最好的方式就是靠鼓励,对于孩子来说要让他们觉得收拾玩具是理所应当的自己的任务,就要通过鼓励的方式来激励他们下一次的行为。
激励可以是口头的,最重要的就是及时反馈,在孩子完成了一部分玩具收拾的任务之后,家长就可以对孩子说:“你真厉害,收拾的又快又好,妈妈给你个赞。”“想想一会屋子整洁的样子,爸爸就很高兴。”用一个美好的场景来让鼓励孩子做得更好,也能激励他们,认为自己只要通过一点努力就能达到想要的结果,从而做得更卖力。
很多时候孩子的自理能力都是通过生活的小细节一点点锻炼出来的,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家长没有必要要求孩子从一开始就将所有的事情都做得又快又好,但是一定要让他们能自己做的事情尽量自己动手,不要代劳。
锻炼自理能力不仅能够为孩子将来自己生活打下基础,还能够有效提高孩子逻辑思维能力,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逻辑,先想后做才能让事情完成的更快更好。
如果孩子从小就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长大了做事情就很容易冲动不顾后果,动手和动脑是有密切关系的,从小不动手,脑子转的也不会太快,只会按部就班不知变通。
与其买大几百的diy玩具让孩子去做,不如多让孩子做些家务,统筹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上升的才能更快。
锻炼孩子自理能力其实也是考验家长耐心的一件事,什么事情在最开始做的时候总会犯错或者做不好,家长要先从小事开始给孩子安排一些任务,然后再循序渐进的让孩子做复杂的家务劳动,并且及时给予奖励,建立良好的动手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对一个人以后的生存、生活、和工作有着重大的影响,俗话说,心灵手巧,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不仅能能让孩子获得一双巧手,更能促进其大脑的发育成熟。那么作为父母应该怎样培养孩子动手能力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1、让孩子自己动手
中国父母喜欢规划孩子,为孩子的每件事,都设定目标,所以,孩子在成长的经历中,总是觉得是为父母在活,而唯独没有为自己活过;孩子表现的叛逆,实际上是他内心的挣扎。
从出生开始,孩子就喜欢模仿、学习,除了睡觉,他看什么、听什么、做什么、思索什么,都是在学习,从来没有停止过。当孩子开始产生想要学习的状态时,大人就要学会放手,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进度,来完成学习。
2、让孩子做手工
手工是锻炼孩子动手能力的最好的方法,我们一定要多让孩子做一些手工,包括涂色,绘画,折纸等等,通过这种模仿训练,可以让孩子动手能力大大提高。
例如教孩子学折纸,或剪贴纸。先开始教孩子拿剪刀,先学剪纸条,后学剪图形,可以用纸条贴成链条或方纸贴成花篮等。家长可帮助孩子做多种手工以发展手的技巧。
3、让孩子学会自理
孩子学会走路之后,活动范围明显扩大了许多,这时的孩子非常愿意做些事情。但是他们手、脚的协调能力还不完善,做起事来常常“笨手笨脚”,但是家长千万因为这样而不给孩子学习劳动的机会,家长可以耐心地、反复给孩子做示范,让孩子跟着模仿,慢慢地就会从不熟练到熟练,最后运用自如了。
例如教孩子整理玩具、打扫房间、洗小物品。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刻意培养孩子自己倒水喝,用筷子吃饭,学习擦桌子扫地,自己整理玩具,洗手绢等。既培养了手的技巧,也锻炼了孩子的自理能力。
4、要善于称赞孩子
当孩子动手了,努力去做了,尤其是做得很好时,家长要立即予以称赞和鼓励,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如果孩子的动手能力不强,也不要经常去挖苦孩子,更加不要批评孩子,而是多鼓励孩子,多夸奖孩子,这样才能让孩子积极性得到提高,从而不断提高动手能力。
5、帮孩子挑选好玩具
想教育好孩子,就要从孩子的心理出发,投其所好,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方式,而好的玩具可以帮助孩子提高动手能力,寓教于乐。
所以,我们如果想让孩子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可以选一些操作性比较强一点的玩具,比如积木,拼图、剪纸等。孩子在动手时学会了技巧和专心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些需用时较长的游戏中,既能培养孩子的专注,也培养了他独立工作的能力。
实践出真知,动手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不断的锻炼才能增强,所以我们应该从小注意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并且要使用正确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