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狗——耐克的传奇故事
本书作者是菲尔·奈特(Phil·Knight),美国耐克公司传奇创始人和领袖,同时多年担任耐克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他于1938年出生在美国俄勒冈州,本科毕业于俄勒冈大学,硕士毕业于斯坦福商学院。父亲是一位普通的出版商,母亲是一位全职家庭主妇。菲尔·奈特酷爱长跑,自己就是一名运动员。在本科时代,就在俄勒冈大学里主攻长跑项目,并结识了美国传奇田径教练比尔·鲍尔曼。菲尔·奈特一生与跑步和跑鞋有着不解之缘,正是在这份热爱之下,促使他决定创业,并最终成功建立了耐克公司。关于本书
本书是菲尔·奈特先生的亲笔自传,是他第一次公开、正式向大家披露耐克公司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并总结回顾了他自己的创业感受。
核心内容
本书主要讲述菲尔·奈特先生在1962年—1980年,这18年间的创业历史。而这期间,又以1972年为分界点,分成了前后两个阶段:1962年—1972年这10年间,是耐克公司的前身“蓝带体育用品销售公司”的发展阶段,在此期间,菲尔·奈特主要代理日本鬼冢虎运动鞋在美国的销售;1972年之后,则是自创耐克品牌,公司独立发展阶段。本书作者用朴实、幽默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这18年间他的亲身创业经历与感悟,以及他与创业伙伴之间的故事。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鞋狗
所谓鞋狗,并不是一种动物,它实际上指的是一种人——用作者的话说,是指“全身心投入其中,努力制造、销售、购买或设计鞋子的人”。也可以理解为那些把鞋当做自己的终极爱好,整天鞋不离手、嗜鞋如命的资深运动鞋发烧友。
本书作者菲尔·奈特,就是书里登场的第一位鞋狗。这个人就是一个嗜鞋如命的人,每天满脑子想的全是鞋子。有人觉得他是个神经病,但他自己却从不在乎别人的异样目光。相反,他是几十年如一日沉浸在对运动鞋的狂热当中,乐此不疲,认为这是一种专注的美德。因此,他就用“鞋狗”这个词,表达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并且依靠它去寻找志同道合的人。
二、比尔·鲍尔曼
这个人是作者的老乡,同时也是他的老师,在俄勒冈大学担任专业田径教练,作风严厉,沉默寡言。作者在上大学的时候,就在他的手下。这个人虽然是个教练,但却非常的古怪。他的兴趣,全在运动员的两只脚上,整天到处搜刮各种古奇怪材料,自己做跑鞋。
作者决定创业的时候,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这位古怪的老师,于是邀请他来一起合伙。最后每人只凑出来500美元,合起来就是1000美元——这就是耐克公司传奇的开始。那么这个教练,就是作者的合伙人。
比尔·鲍尔曼于1971年发明了“华夫饼跑鞋”,上市后成为耐克标志产品之一。由于这双鞋实在太舒服、太漂亮,人们不仅穿着它去运动场跑步,更是穿着它去上班、上学、逛街——一双简单的运动鞋,第一次掀起了一股社会潮流。
三、杰夫·约翰逊
这个人是作者在斯坦福大学读硕士时认识的一位同学,同时也是校田径队长跑队员。这人也是一名不折不扣的鞋狗。毕业之后,他割舍不下对运动鞋的痴迷,在业余时间帮着阿迪达斯卖鞋子。作者听说之后,于是就邀请他,让他来帮自己全职开拓市场。因此,这个杰夫约翰逊就成了公司第三号元老,统管销售和市场。
这个人表面虽然是做销售的,但实际上他对鞋子的本身却更加痴迷。不仅如此,这个人还有个怪癖,他天天坚持干一件事儿——就是给老板写信,写什么呢,就写自己跟顾客聊天记录。这个人其实不是找什么存在感,他就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喜欢鞋子,热爱鞋子,才坚持了这么久。
四、热爱
作者认为他之所以能投身创业,并且建立了耐克这家伟大的公司,一切都来源于对自己内心爱好的追随。那个时候的菲尔奈特,其实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年轻人,而且非常迷茫和挣扎,他在大学读完了商学院硕士,回到家,根本不知道自己应该去找一份怎样的工作。为了缓解这份焦虑和迷茫,他经常在凌晨太阳还没升起的时候,偷偷一个人溜到他家后山上,不停地在树林间奔跑,并对自己吐槽和抱怨。
一个疯狂的想法,把菲尔奈特从平庸中解救了出来。他认为当年日本的商品已经非常厉害了,在相机领域,日本人的相机已经打败了德国相机,那么在运动鞋领域日本的鞋子也一定会迟早打败德国阿迪达斯。所以,应该把日本的鞋子尽早推荐给美国人,让大家享受到更好、更舒服的运动鞋。他决定听从自己的内心,以此为突破口,开始创业生涯。
作者干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把车卖掉、把所有的暑假打工积蓄拿出来,凑了笔路费,在1962年孤身一人去了趟日本。第二件事,在日本他又一个人来到神户,单枪匹马走进日本鬼冢虎运动鞋公司大门,跟对方说明想在美国售卖他们的运动鞋。第三件事,是经过谈判,花50美元,从日本批发了12双运动鞋。这50美元批发的12双鞋,就是他创业的全部起点。
五、坚持
作者在创业开始之后,他的生意进展的非常不顺利。这种极其不顺利的状态,从他1962年开始创业,一直到1975年耐克公司的债务危机大爆发,整整13年的时间,从来就没有真正改变过。每一天都是充满了各种郁闷、无奈,甚至是提心吊胆、狼狈不堪。这其中有合作伙伴的背叛,还有银行的落井下石,甚至还有家人的不支持,不理解等等——个中辛酸,一言难尽。
两个小故事。首先是那12双鞋子,他兴冲冲地给了钱,高兴地回了家,准备大干一场。结果从日本漂洋过海发到美国,在路上走了整整一年多——期间他好几次发电报催对方,可依然毫无进展,也不知道是对方发货的问题,还是路上物流太慢。这段时间,作者实在是没办法,只好先跑去会计事务所,找了个工作混口饭吃。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当初的决定。一年之后,货到了,他就立马开始进行推广和销售,并且决定跟比尔·鲍尔曼合伙开公司。
第二个故事,在后来的日子里,日本鬼冢虎公司,是一直对菲尔奈特阳奉阴违,表面上承诺给他独家代理权,实际上背后私下联系美国的其他公司,并且在供货方面故意为难和拖延。到了创业第6年,菲尔奈特简直挣不到钱,几乎快做不下去了,被逼无奈只好跑去大学里,找了个助教的活儿,拿自己当老师的薪水,给员工开工资。
在1971年,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他偷看到了日本销售经理的文件夹,这才真正拿到了反击的证据。在这一切真相大白之后,菲尔奈特没有放弃,反而决定一不做二不休,甩开日本公司,带着一帮鞋狗兄弟们,飞出来单干,于是成立了耐克公司。也正是在那一年,1971年,著名的耐克商标:一个飞翔的钩子,正式诞生。而NIKE这个单词,意思就是“胜利”。
六、激情
耐克公司在创立之初,就把激情二字,作为公司文化的组成部分。那么耐克倡导的这个文化,实际上还是来源于体育赛场上的一种运动员文化。作者认为在赛场上,每个运动员都必须要有充分的激情,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活力,将对手抛在身后。一旦激情消失,再优秀的运动员,也无法取得任何成绩。
介绍两个典型的标志。一个是耐克商标,一个飞翔的钩子——在1971年,菲尔奈特决定甩开日本公司单干的时候,这帮鞋狗们就聚在一起思考,设计一种怎样的标志,能够完美诠释一种运动员的激情。他们想来想去,最后这个钩子就诞生了。用作者的话说,它的含义就是:“像一个田径运动员,嗖的一声,从你身边飞快地跑过”。另外还有就是耐克的一句著名广告语:just do it——就是别想那么多,只管去做。这样一句令人热血沸腾的宣传口号,一度家喻户晓,深受大家的喜爱——甚至成为很多美国年轻人的座右铭,和那只著名的钩子一样,早已超出了广告宣传的范畴,成为了一种美国文化现象。
那么在公司的内部管理上,菲尔奈特也是把这种激情文化贯彻的非常彻底。比如,最典型的叫“恶棍会议”——所谓的“恶棍会议”,是菲尔奈特发明的一种促进创业伙伴之间交流的工作聚会。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召这帮鞋狗兄弟,从美国四面八方坐飞机赶来,大家跑到一个度假村,包一个酒店房间,尽情嬉笑怒骂——什么话都可以说,什么人都可以骂。这种看似可笑的聚会,实际上,就是为了保持他和伙伴之间的激情与活力——而这种东西,正是一家创业公司最为珍贵的财富。
七、创新
作者在这18年的创业里,受到来自日本公司、创业伙伴以及银行的各种挑战。其实这些问题,仅仅是他创业挑战的一部分。更多的困难,是来自于当时其他品牌的打压。当时在1971年,作者开始建立耐克公司的时候,整个美国的运动鞋市场,早已是一片红海。当时默默无闻的耐克,能从这激烈的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并一直保持到现在,靠的就是创新。
最典型的例子,也是让耐克一战成名的经典案例,就是它的气垫鞋。1977年,也就是耐克公司成立5年之后,菲尔奈特遇到了一位非常古怪的人,叫做弗兰克·鲁迪。鲁迪向菲尔·奈特推荐了气垫鞋技术,被耐克公司欣然采纳。在一群鞋狗的继续打磨和研发之下,历时9个月之后,这款耐克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产品,终于成功上市。
耐克的气垫鞋,为这家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利润和荣誉,到了1979年,也就是作者见到这个奇葩的航天工程师之后的两年,耐克公司已经在美国市场上所向披靡,成功的赶超了阿迪达斯,创造了商业奇迹。那么耐克的气垫鞋技术,在那之后,依然也没有停止自我更新的脚步。直到今天,气垫鞋依然是耐克运动鞋家族里最为庞大的一个技术分支。
金句:
1.懦夫永不启程,弱者死于途中,只剩我们前行,永远都不要停。
2.打破陈规者,人恒敬之。
3.我希望我自己的一生更有意义,自己能有目标、有创造力、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最重要的是,我要与众不同——人生不一定会赢,而我就是不想输。
4.敢于冒险,别让你的才能掩埋在平庸的土地上。
5.别管别人怎么说你的想法很疯狂,前进,不停就好。不要停下来,甚至在你达到目标前都不要想是否停下来。不要过多的关注“目标”在哪里,无论面临什么,都不要停下来。
撰稿:李睿睿
讲述:李睿睿
脑图:摩西
Grow or die? 《鞋狗》书评
最近看了这本书,《鞋狗》,本来立了一个flag,是想每周一本纸质书的,但是尴尬的是,周围的事情总是特别的多,我还要写很多并不是出于本意的稿子,也就是任务帖,真正想说的内容却没有机会说,零零散散的一些读后感,最后就组成了今天大家看到的这篇。预计一周看完的书,看了整整10天,不过这绝对是2018年,最值得看的一本商业会议录。关于本书,我觉得最精彩的地方有三个
01
第一部分:贷款运营
契合了现代商业的运营模式,不停的贷款,也就是在强调现金流,每个零售行业最怕的就是这个,不管是什么零售行业,压货,都是 一个问题,而且,从一开始只是卖别人的品牌,到最后,运营起自己的牌子,这中间可以说,很艰难,并且很多次,自己的公司很可能就会变成被人收购的命运,不断的坚持背后,就是新年的力量。
我一生中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负债中度过的,年轻创业的时候,我十分熟悉那种,每晚睡觉后每天醒来,都会欠别人更多的钱,根本无力偿还。
可就是贷款,营造了他的整个帝国。
1、毕业后的“贷款环球旅行”
大学毕业后,奈特作为大学田径队的中长跑选手,很有名气,毕业之后他没有直接去参加工作,而是选择了环球旅行。要知道,在二战刚刚结束的时候,选择去环球旅行,并不是一个好主意,但是热爱运动,每天10公里,几乎是他毕生的坚持,同时,因为没有钱去旅行。他卖掉了心爱的车,然后向父亲,进行了第一轮贷款,用父亲的钱去环游世界,虽然钱不多,但是旅途中,他卖了百科全书、做过会计师,而后决定去日本看看。
2、贷款打造“蓝带公司”
1964年,奈特创业了,取名叫蓝带公司,理由来自于他得奖的蓝丝带,也同样展示了他对于长跑的热情,当然,热爱跑步的人,总要热爱跑鞋。相信很多爱打球和运动的男生看见AJ的新款,就像女生看到了心爱的包包,必须想要抱回家。
这笔创业资金,奈特和他昔日的教练鲍尔曼各自出资500美元,创立了“蓝带体育用品公司”,开始销售自己品牌的运动鞋,他们的产品由一家日本厂家生产。
而奈特的钱一开始,来自于父亲的自助,而后,凭借父亲良好信誉的担保,开始从银行贷款,运营公司。因为没有足够的钱,他的创业公司第一个兼职员工是他妹妹,而后是他的大学同学,他教练的学生,而他,则利用当大学老师赚的钱,当然,还是讲会计课程,来运营公司,换句话说,一边贷款,一边用主业收入投资创业收入。
3、成也贷款,急也贷款
因为事业增长的过快,每次需要加大生产的时候,鞋子的供应商,都会比奈特的预期慢半拍,这就导致了大量的鞋在运输中,全部从银行贷款来的钱,都压在了鞋子上,而且要命的是,因为销售量太大,每次卖出去的钱,转手又要进货了,所以,还银行贷款的时候就很紧张。
银行贷款——进口鞋子——美国本土销售——拿到货款——还银行贷款——再第二次从银行贷款——二次进口鞋子……不停循环
因为全部经费都投资在鞋子上了,而他们只是一家“二手贩子”,在二战结束后的几年内,卖的都是日本鞋,这个做法,本身就很受争议,好在他们的设计,日本厂商都能做出来,不断的改进中,鞋子越来越好,但也迎来了最艰难的危机。
4、从银行贷款到财阀贷款
因为业务增长过快,而合作商又闹脾气,要停掉奈特的供货渠道,准备更换“代理商”,背后捅刀子的行为,当然不能忍,奈特在银行借款之后偷偷在美国本土找了一家工厂,准备自己生产,然后脱离上游管制,但是贷款这件事,大家是知道的,都是专款专用,你贷款的用途写的是进货鞋子,自己却用这笔钱去开工厂,贷款还不上了,这就尴尬了,银行查账,FBI介入,闹的沸沸扬扬,最后奈特找到了一家日本商贸集团,财阀决定直接把钱借给他来缓解危机。
5、最大的贷款模式——上市
当银行和财阀都没有实力支撑整个庞大的帝国,唯一的出路就是上市,筹资,向周围的人借钱来发展公司,但是因为奈特本人有点奇怪,害羞,不善于交际,是鞋狗,热爱体育,在公司的经营模式上,几个合伙人多次商议后,都不想上市,但是迫于公司最后的生计,还是上市了。毕竟上市之后就不是给自己打工,而是给千万股东打工了,压力和希望是并生的。
这一点让我想到了老干妈的创始人陶华碧,一生坚持不管别人借钱,当然,也不上市。所以,老干妈是中国的老干妈,耐克的世界的耐克。
所以,不管你是否承认,贷款是能将企业和自身发展壮大的唯一出路。
从父亲那里贷款
从亲朋好友那里贷款
从银行贷款
从财阀贷款
从民众贷款
可以说,整个耐克帝国都是建立在这个贷款的概念上的,当所有的银行家都告诉奈特,你应该放慢速度,不该过快发展的时候,真是因为他的执着和勇敢,才有了这个庞大的跑鞋帝国。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个人,只有勇敢的人,才能挑战潜能的极限。
人生即是成长,不成长即死亡
(life is growth, you grow or you die)
02
第二部分:创业不急于一时,事事皆积累
一、你一定要努力,但是千万别着急
看到贷款运营的部分,你就会折服于这个勇敢的探险家,而每一次的创业和惊心动魄的商战背后,都是之前诸多事件的积累,足够的能力才能见招拆招!
环球旅行回国之后,父亲的好友点拨奈特,去考一个CPA,然后在会计事务所的时候接触了很多企业的财务问题,也就是说,可以看到各类优秀的企业是如何生存、生产、竞争、产生财富,这就好像是通过了一门考试,却能接触到各个行业顶尖的企业。通俗一点的说,得到了学习优秀企业运营的敲门砖。
中间创业不顺,去大学任教期间,教授的课程就是CPA,而他自己也是硕士,在那个年代,读书真的很有用,而且在大学
任教期间,他所有的收入都用来填补蓝带公司的运营,自己也在教书的时候,认识了自己的妻子,也就是他的学生,如果这事发生在中国,可能又是不伦的师生恋了。但是换个角度来说,18岁就嫁给了想要结婚的人,是不是又很完美呢?
二、职业技能,是一切的核心!
在菲尔奈特的人当中,有两种人,最经常会被雇用。一种是会计,另一种是律师。
其实在1978年,并不是说只有这两种人才,因为当时还没有专门的鞋类大学,让他们去招聘员工,需要雇用的人必须要具备 敏锐的头脑, 而会计和律师,至少能证明,他们可以掌握某一门复杂的科目,通过了非常难的测试。具备某一个领域高精尖的能力,通常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
如果你雇佣了一个会计,你知道他计算能力还可以;
如果你雇用了一个律师,就知道他的语言能力不错;
而你,雇佣了一个市场专家或者产品开发员,你能知道什么呢?
当他还没有为你工作的时候是一无所知的,你能够预测的依据仅仅是一场面试中的表现,所以,你如果把把时间放在,陌生人身上赌一把,不如选择会计和律师这种具备精细的研发能力工种。
其实这个道理至今也很适用,不管是会计还是律师,在当今的时代中,也是与时俱进很快的领域,同理,有一项专业专门精通的技能,也会打开职业的,上升通道。
触类旁通,如果能够掌握某项研究的本领,也就可以拓展更多的工作机会,比如说,很多念了研究生,博士的人,毕业之后虽然没有做本职的工作但是通过,多年研究养成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探索问题本质的技能,在其他的领域也可以做的很好。当然,不只是学习,更多的是钻研的攻难精神,也就是当代的匠人精神。
在奈特的团队里,最原始的精英就是 鲍尔曼, 就是他的大学教练,一边指挥着所有的田径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夺冠,另一方面还研发如何设计更合理的鞋子,让自己的运动员试穿,在公司进入正轨之后,依旧研发鞋子,现在鞋底上的“网格状”就是来自于,鲍尔曼媳妇的华夫饼机,为了做橡胶鞋底的网格状底,报废了好几台做饼的机器 ,研发、创新、破坏,对于创造者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技能。 当公司上市之后,他还依旧研发着自己产品,
热爱——实践——研发——失败——保持热爱——重复实践过程。
每次奈特在和其他人介绍,耐克的时候,都会介绍他的教练,鲍尔曼,谈到在俄勒冈大学为他跑步,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建立了合作伙伴的关系,谈到教练的头脑,勇敢设计的华夫鞋,他引用最经典的一句话就是:
懦夫从不起床
弱者死于路中
只剩我们前行
03
第三部分:信仰
奈特在准备进军中国市场,制造工厂的时候,去参观中国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论断,给我的感触非常深。第一次来中国时,他已经成功了拿到了这10亿人、20亿只脚的订单,他以为自己谈成了生意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独孤求败”的心态,但在所有的忙碌和无眠的夜晚结束之后,他发现:
所有的这一切并不仅仅是生意那么简单!
从创业初期,他觉得生意只是追求收益周期和结果,但对每一个生意人来说,生意就像人类制造血液,需要血液产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流畅的分配到每个合适的地方,就像日常工作那么简单?
但是人类的使命,远远超过生存的基本,总是努力超过这个基本的过程,从而实现更高的目标。
比如说,20世纪70年代,他曾,这样定义胜利这两个字:
胜利——获胜就是不输,就是活着,然而,现在这个想法并不足以在支撑他在中国的下一步计划,像所有的大企业一样:
“想要创造,想要奉献,我们敢于把这些大声说出来,
当你创造了某项事物,
当你改进了某样东西,
当你传递了某种思想,
当你为陌生人的生活,增添了一些新事物和服务,让他们更加开心,健康,安全和满意;
当你干净利落的,按照理所应得的方式解决上述问题,而其他人做不到,你就会更多地参与到宏伟的人类大舞台上。
只是活着还远远不够,你还要帮助其他人活的更加充实,如果这就算生意的话,那么请叫我生意人!”
从一个生意人,到一个有信仰的人:
创业者更大的扩展,从追求基本的利益变成是对他人,甚至对世界的改变。
在变成思想概念和信仰,我相信这不光只是生意人的追求,而是每个人的追求,当你实现了个人价值之后,体现的就是对这个社会,对这个世界的价值,这也是我为什么推崇《鞋狗》这本书。
它描述的思维和想法,远远超出一个简单的生意经, 而是站在世界角度上,去宏观衡量,如何成为一个对世界有意义的人, 也就是我们从小被教育到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符,以后,成为一个真正成功的人。”
整本书,精彩的地方有很多,是一般人达不到的高度,比如:钱不仅仅是钱。
在完成公司上市的时候,奈特回家算了一下,他这些年合作伙伴们,当兄弟的身价,鲍尔曼是900万美元,卡尔是600万美元,伍德尔,约翰逊,海斯和斯特拉瑟,每个人是600万美元,而他自己的身价,将是17800万美元!
这时候他描述自己的感受是,因为我真的希望能够重来。
不禁想到,那个在阿里巴巴创业的技术人员,因为网上有财富排行榜,说他的身家,价值好几个亿,然后第二天中午吃饭的时候就在微信群里大家起哄,要求他发红包,因为发的少,反而被踢出了群,其实当钱变成梦幻般的数字的时候,也就没有了意义。
我们在做的事情更多的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追求,数字在同一个时间,既有意义非凡,而又毫无意义,真正领会之后,才能够真正,懂得自我的价值,而不全是金钱对你的肯定。
而当你找不到自己下一步生活的目标,被胜利冲昏头脑的时候,我建议你也看一看这本书。
当奈特的公司上市了之后,他和妻子去看了一部电影,遗愿清单:
主要就是讲两个男主,因为患了癌症,准备利用剩下的时间,尝试生命里所有有去疯狂一定想做的事儿,把每一分每一秒,都利用起来。
电影开播之后,在大厅里发现了,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
很奇妙,三个人见面了,但是。作为各自领域的第一名,大家讨论的话题是,关于这个地方棕榈泉,如何躲避寒冬,谈到了家庭,运动等。
后面会有其他人小声的议论着说:
你看那是不是巴菲特和盖茨,那另一个人是谁?
奈特在脑子里算了一下,那时候自己的身价是100亿美元,而这两个人的身价都是他的五六倍,这样一比,他就立刻变得踏实起来!
所以说,当你被成功和胜利冲昏头脑的时候,去往比你更优秀的人身上看一看,有句老话不是说的好吗?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胜利对于勇士来说,从来都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这也就是大多数人的误区:以为财富自由之后就可以不用上班,享受生活即可。但真正的富人,从出生开始就已经实现了财富自由,他们重新追求的的,个人的价值,也就是生存的真谛,还是与其说这是一部自传,不如说这是一部《梦想指南》。
通过这本书,你能够看到一些,一些优秀的人,完成自己的梦想,并且帮助人们,避开一般的挫折。
在人生很长的时间里,要按下暂停键,花时间努力思考一下:
要如何度过一生?
要和谁一起度过剩余的40年?
20岁的年轻人,不要因为一份工作/专业/职业,安定下来,一定要寻求内心的冲动,即使你不知道其中的含义,也要坚持追寻,如果你追随,内心的冲动,将会更能够忍受疲惫,每一次失望都将会成为你的动力,需要攀登的高峰也会变得微不足道起来!
那些破除陈规者,创新者和反叛者,背后都有一个靶子,他们越是成功,就越容易受到别人的攻击。
有人可能会说,运气在这些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没错,运气的作用是很大的,但是,运气也是和智力、决心,努力相称的,如果你把这称为运气,不如把这个称之为,道、理、智、法、圣灵、上帝。
你越是努力,就越接近“道”,相信道,就是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命运,不是别人的命运,不是你自己的命运,而是在你内心对命运的自我定义。
翻译成我的理解,就是:如何追寻内心的渴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本来,看完了书之后,心潮澎湃。变形金刚6,要开播了,导演刚好是特拉维斯(奈特的二儿子),如果他的电影,反响不好的话,他就只能回去继承他父亲几百个亿的家产。安心的做一个富二代了。嗯,给你们看一下他的颜值:
就像是美版的王思聪,即便是有丰厚的家底,依旧努力上进,寻找自我的价值。
《大黄蜂》定档北美12月21日
影片由《魔弦传说》的导演、也就是动画电影界后起之秀 莱卡 工作室的创始人、“耐克公子” 特拉维斯·奈特 执导(《魔弦传说》《僵尸新娘》);
奈特的父亲是耐克公司创始人,名副其实的富二代
所以,我们真的要思考一下:
财富自由到底意味着什么?
当你真正的自由之后,想要做的是什么?
04
后 感
阅读完整本书之后,我才开始看文章的推荐序,因为自己已经选择了这本书,所以,就没有仔细的看推荐,但是当你,看完了这本书之后,再去看别人的推荐序,就可以得到一种共鸣。
在清华大学副教授兼教务长,杨斌教授的,推荐序中开头就写道:
奈特经常说的那句名言:懦夫从不启程,弱者死于路中,只剩我们前行一步都不能停。
这本书的名字叫鞋狗,作者在第203页,1971年才在一个故事中解释这个词的意思,而独霸了整数的“精气神”,让你回味这个词的深意:
不仅是鞋狗,这种一辈子,以此为生,精于此道,乐此不疲,革新此业的人,是撑起每个行业的脊梁,是驱动这些行业,涅槃扬弃破坏创新的领军人物,是俄勒冈人,是鲍尔曼的队员,是丛林中的能手,是世界进步的,催化力量,唯其,才不枉此生。
最后说一下商业类图书的阅读方法和养成阅读习惯的几个技巧:
一、二八原则
商业图书,80%的精华,可能只占到20%的页码,就要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来进行时间分配。
二、集中优势,精力原则:
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内,突破20%的精华内容,也可以在一个时间段内集中攻克一个主题的阅读。
三、递进原则
高效率的阅读并不一定要按照页码顺序开展,可以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部分阅读,再重新去扩展到其他内容。
从一个小的主题开始培养阅读能力,了解文字风格,观点阐述以及案例描述,目的在于对方法的掌握,这才是最重要。
四、好为人师
在朋友圈主导控制话题,引导话题,向自己设计的方向上去发展,让读书可以更加扎实,实用和有效。
五、回想
因为不可能一口气读完,当你第二次拿起书时,要利用15分钟,回想上次阅读的内容,实在记不起,再翻阅。严格训练自己,不停的回想,坚持50次就可以养成记忆习惯
六、做笔记
不要试图让笔记具有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也不需要有多么深的见解和思想,只要是文字对大脑的训练,空白处,多写多画,随笔,符号,图色书签,便签折页,甚至拆书都可以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可以参见以前文章中的笔记
七、读后感和ppt
坚持写读后感,可以大幅的提高阅读的能力,做ppt之后可以提升逻辑分析能力,从写读后感开始,再做五个ppt,再重复三次做读后感。
如此坚持阅读的能力就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八、思想的超越
要养成上述的阅读习惯,通常需要六个月的严格训练,完成四本书以上的阅读,才会有思想上的跳脱,有超乎于作者的感觉,超越作者,试图凌驾于作者之上去思考问题,才是阅读能力提高的目标。
而阅读并不仅仅只是“看书”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想到这个层面,如何把看到的内容,升华成自己的知识,这就要不停的输出。
希望我的读书笔记对大家读书/学习能够有所帮助,如果你也想看这本书,因为没有电子版,可以购买纸质版或者直接搜索喜马拉雅听书的部分,不在此做推荐了。
公众号(羊毛手账)回复引号内的关键词,查看更多文章 :
“私人定制”=您专属的理财计划
“返现”=淘宝推广赚钱
“手账”=手账记录方法
“意外保险”=60元意外险,年保20万
“投稿”=50-100元每篇
“基金定投”=25%年收益基金
“问卷”=1000元/年问卷调研
“天天基金”=定投第一课
“随便逛逛”=精华文章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