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知道放松训练,合理宣泄,转移注意力,改变认知评价有什么区别吗?
共同之处:四种方式都是使心中积压的负性情绪得以稀释,消极情绪予以宣泄的方法。
不同之处:四种方法稀释、宣泄方式不同:
1、放松训练是身体和精神由紧张状态朝向松弛状态的过程。放松主要是消除肌肉的紧张。在所有生理系统中,只有肌肉系统是我们可以直接控制的。当压力事件出现时,紧张不断积累,压力体验逐渐增强。
2、转移注意力当一个人在生活或工作中受到挫折或打击后,由于种种原因,当时又无法将受到的委屈或不满表现出来,只好把这种负性情绪压抑下去。但由于人的心理承受力是有限的,不良情绪长期积郁在心中,人的心理就会出现严重的失衡,也很容易导致疾病。
3、合理宣泄可以找一个知心朋友倾诉,一吐为快,想哭就哭。不习惯哭泣的,可以通过跑步、打球、写信等方式,将体内因不快聚结起来的能量向外界发泄。
4、认知疗法不同于传统的行为疗法,因为它不仅重视适应不良性行为的矫正,而且更重视改变病人的认知方式和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和谐。认知疗法也不同于传统的内省疗法或精神分析。,因为它重视病人的认知对其心身的影响,即重视意识中的事件而不是无意识。是针对心理分析疗法的缺陷而发展起来的。
扩展资料
放松训练基本条件,自己集中注意身体感受。思想或者想象、默默地出声复读一个词、音。被动态度:当思维或者想象分心时,教导自己不理睬无关的刺激而重新精神专一。减轻肌肉能力:处于一种舒适的姿势,降低肌肉紧张。处在安静的环境中,闭目减少外来的分心。有规律的进行训练。
合理宣泄为了维持自身的心理平衡,人们就需要去寻找一个恰当的对象将个人的消极情绪予以宣泄,使心中积压的负性情绪得以稀释,从而摆脱这种负性情绪的干扰,保持心理的平衡。因而,宣泄可以帮助人们排遣不良情绪,但宣泄要合理。
转移注意力,注意力集中和转移注意力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孩子每天都在这两种状态下学习或生活,每天要上好多节课,每一节课的内容都有所不同。上语文课的时候全神贯注,上数学课时无法让注意力从语文课转移到数学课上,那么数学课的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改变认知评价步骤,将个体对生活事件的认知评价过程分为两步:初级评价和次级评价。初级评价是个体在某一事件发生时立即通过认知活动判断其是否与自己有利害关系。一旦得到有关系的判断,个体立即会对事件的是否可以改变即对个人的能力作出估计。
对事件的认知评价在生活事件与应激反应之间确实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放松训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合理发泄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注意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认知疗法
冥想状态是怎样一个状态 大脑活动如何 和放空走神有何区别
经历过冥想状态,其实真的是什么也没想,如果想了什么,就不能进入那种状态,仅仅是用心体会身体的感觉而已.走神往往在想很多东西,所以不是一个概念.你能做到"什么也不想"吗?试试吧.做到就明白了走神时眼睛是放松的吗
走神就是类似於发呆 当发呆的状态时,眼睛是放松的 也就是眼部的肌肉是松弛的如何从另一个角度看世界?
细心的你有没有发现,如果将每天接触到的人进行分类,无外乎以下两种:一种人无论做什么都在连声抱怨,仿佛一切事情都是被逼无奈,事出有因;而另外一种人却总是一副神清气爽的状态,干什么都带劲儿,仿佛从来没有过烦恼,并且前者的数量会远远超过后者。其实,谁不想每天快快乐乐地生活,“没有烦恼,没有那忧伤~”但,他们真的是没有情绪,不知忧伤吗?非也,他们只是换了一种角度来看世界罢了。
这时,估计你该问了,什么叫“换一种角度”?世界不是360度无死角地摆在眼前的吗?如何“换角度”?这里我推荐大家去找一本书来阅读下:史蒂芬·柯维(没错,就是那个超级畅销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最后写作的一本著作《第3选择》,柯维在书中说“如果你能理解并按照书中的原则生活,那么你将不仅能克服自己的问题,还能够为自己创造一个超乎想象的美好未来。”而这个原则就是“第3选择”。
什么时候需要“第3选择”?
当你对自己的处境不爽的时候,当你觉得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时候,当你想采取极端措施“快刀斩乱麻”的时候……总之,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苦逼职场上,一旦你感觉到各方压力迎面扑来,“呼吸困难”的时候,不妨且慢行动,让我们换一种思路,来试一试“第3种选择”—要解决最棘手的问题,就必须要彻底改变思路!
什么是“第3选择”?
从原始社会开始,我们的祖先就习惯了用原始脑的快速反应来解决各方的挑战:不是“打”就是“跑”。这一习惯延续到今日仍是我们大部分人面对问题的基本解决方式:不是“我的”就是“你的”,非此即彼。虽然我们常说把人单纯分为好人和坏人是不成熟的,但请你扪心自问下:在真实的内心中,你是否还是按照这个方式将周围人进行分类了呢?这,就是思维定式。那么我们的“第3选择”正是在这种定式上,另辟蹊径,找到“既是你的也是我的”的方法,从而将矛盾化解,将压力释放。
如何达成“第3选择”?
实现第3选择其实很简单,只需要完成一个词“协同”。有没有很熟悉?尤其近些年来,“协同”的出镜率越来越高,也没发现它有什么特殊能力呀。其实,我们平时谈到的“协同”往往是在“从上往下”灌输精神的时候出现。而领导口中的“协同”本身就已经变了味道,日久天长就使我们有了一种本能的“免疫”,因而与其真正的含义擦肩而过了。
你见到过大雁南飞的情景么?你仔细观察过雪花的结构么?有没有发现,这些现象的效果都远远超出了一只大雁或者一滴水珠的能力,这,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协同”了。即:整体效能会超过部分之和。
下面我们来看看,要达到“协同”的状态,具体需要怎么做。正如标题所说,需要的是4个简单的思维步骤。这里,先来澄清一个常识:无论你是习惯原始脑还是思考脑,所有的行动都是从认知出发,产生相应的行动,而导致最终的结果。今天,既然我们要改变原有结果,自然就要从认知入手了。
1、我看到自己
这是完成认知的第一步,需要我们能客观评价思维模式对自身行为的影响作用。也许你能说出你的职业,年龄,生活状态,但你能够明了自己的意识是如何支配行动的吗?而你做出的行动会导致什么结果吗?一旦你能“真正”地看到自己,那么你身上的压力,别人对你的期望,以及做事的真正动机就会一目了然了。而唯有不停的追问自己这几个问题,将自我审视训练成为一种习惯,我们的第一步才算胜利地完成了。
2、我看到你
第二步就是按照审视自己的模式将他人看清,不仅要看到对方的年龄、性别、职业,还要将对方作为一个特殊的个体所具备的特性、能力与天赋尽全力地了解清楚。而“彼此尊敬”是达成协同的首要前提。
3、我找到你
这一步要求我们勇于找到冲突点,而不是采取原始社会惯有的回避或自卫。
第3选择要求双方具有深层次的安全感,而正是因为有了前面两步骤打下的基础,才能让我们成功地摒弃掉敌对和防御心理,真正地做到敞开心扉去了解彼此,接受这个世界。
4、我和你协同
终于到了达成一致的阶段,经过前面三个步骤不断地寻找磨合,我们发现了解决问题的“第3选择”,顺利地成为了换一种角度审视世界的“乐观人”。一般来说,要达到“协同”,我们需要经过4个阶段:
举一个最小的例子,当航班被宣布延误,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呢?感叹不走运,然后不知所措地呆在机场?还是和自己说:“正好有时间在周围转转,在紧凑的日程中,多出来这么一段空闲时间,还真挺不错的。”而后者就是有效地与“航班延迟”达成了“协同”,实现了换一种角度看世界的目的,有没有很舒畅的感觉?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对原来执着坚持的观点与争执已经不再感兴趣了,那么恭喜你,已经成功找到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了。而这种新的选择不是妥协,不是对抗,是将我们和世界的关系变成了合作,从此终止了你死我活的“战争场面”。如果你在生活中时常会感觉到自己被困在一处,无法跳出原有思维惯式的时候,那么不妨从今天起试下文章中的几个思维步骤,相信我,你真的可以就此展开一段美好的未来。
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