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结盟运动的主要创始人
铁托 ( 约瑟普·布罗兹·铁托)南斯拉夫总统 二战后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埃及总统纳赛尔推行“不结盟运动”,反对苏联的干涉。评述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及其发展
60年代初形成的不结盟运动,坚持独立自主、非集团的原则、坚持和平、中立、 不结盟的宗旨、坚持反帝、反殖的方向,增强了第三世界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在当 代历史上,不结盟运动是争取世界和平和稳定,为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而斗 争的一支重要力量。 不结盟运动的产生 不结盟运动所以能在本世纪60年代初兴起是国际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世界反法 西斯力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醒,民族解放 运动和各国人民反帝、反殖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中国革命的胜利和1955年万隆会议的 召开,把亚、非民族解放运动推向了新的高潮。自战争结束至60年代初期,有40多个 国家先后摆脱殖民枷锁赢得独不结盟运动的历史:不加盟运动有着什么样的历史
“不结盟”一词最早可追溯到1954年印度总理尼赫鲁在斯里兰卡发表的一场演说中。尼赫鲁将一年前中国总理周恩来为处理中印两国政治分歧所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作为“不结盟运动”的基础。之后在1955年举行的万隆会议上,与会的29个第三世界国家的领导人向世界表明自己不愿意卷入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冷战,而将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自主、消除贫穷和经济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万隆会议是不结盟运动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1956年7月,印度总理尼赫鲁、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前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在南斯拉夫举行会议,三国领袖共同宣言反对把“世界分成强有力求同存异方针在哪个会议提出
求同存异方针在万隆会议提出。
万隆会议,即1955年4月18日至24日,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这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这次会议由于在万隆召开,所以也称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主要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主要目的是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并共同抵制美国与苏联的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活动。
万隆会议的意义
万隆会议的成功召开是亚非人民团结合作、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的结晶。会上共同倡导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形成了以团结、友谊、合作、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等为核心的万隆精神,为亚非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提供了指导原则。
为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指明了有效路径,成为国际社会普遍承认并遵循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基本准则。万隆会议有力推动了亚非国家的联合自强,鼓舞了广大发展国家家争取独立和解放,开启了南南合作与不结盟运动的序幕,推动了国际秩序的深刻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