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身运动 > 正文

运动协调障碍是什么

共济失调的具体症状是什么?

共济失调,是指运动协调障碍,累及躯干、四肢、咽喉肌、眼肌时,可引起姿势步态、语言障碍和眼球运动异常,不同的共济失调分类,其表现特点侧重不同。
共济失调主要是影响累及部位动作的笨拙和不协调,自身往往有如下特点:
躯干、四肢活动异常:
姿势异常:站立不稳,身体可向前、向后、向一侧倾倒,容易跌倒,严重时无法站立;坐位时患者常将双手和两腿朝外分开,以保持身体平衡。
步态异常:步态蹒跚,行走时两腿分开增宽,部分患者无法控制迈步的远近、步距不等,左右摇晃,不能直线前进,落脚不知深浅,有踩棉花的感觉。黑暗中、闭眼、改变头位时,部分患者症状可加重。
辩距不良:对距离估计有误,肢体动作容易超过目标距离,如要求患者触摸自己的鼻子时,患者可能会触摸到自己的眼睛。
意向性震颤:震颤为肢体某一部分的不自主、有节律的摆动,意向性震颤为患者动作越接近目标时,肢体震颤越明显,如患者想拿桌子上的杯子,手越接近杯子时,手和上肢震颤就越明显。
精细运动的协调障碍:如写字越来越小,各笔画不均等。
语言改变:
说话缓慢,发音不清,单调且不规则,伴有不必要的犹豫、断续,异常重读一些带有爆破音的音节(如 b、p、d、t、g、k)。
眼球运动异常:
眼球震颤,即眼球注视某一点时,发生不自主的节律性的往复运动(也就是在某一位置两侧来回往返运动)。
共济失调的发病特点:
共济失调的起病方式:症状可以急性(数秒至数日),亚急性(数日至数周),慢性(数月至数年)起病的方式出现。
共济失调的持续时间:可为发作性(症状持续数秒至数天不等后即缓解或消失),持续性(症状持续数周至数年不等),进行性加重(症状为发作性或持续性存在,随着时间增加症状不断加重)。
共济失调的影响范围:可影响头、躯干、肢体和眼球多个部位,患者可仅出现一个部位运动不协调,也可是多个部位的运动不协调。
共济失调的分布情况:可仅累及单侧肢体,也可双侧肢体同时受累。
特殊人群表现:值得注意的是,在某一些人群中,以上特点可能完全不同。如是婴儿或幼儿,可能仅表现为坐立不稳,不能行走或拒绝行走。

共济失调是什么?

共济失调是肌力正常的情况下出现的运动协调障碍,临床表现为肢体随意运动的幅度及协调发生紊乱,不能维持躯体姿势和平衡。共济失调可累及四肢、躯干及咽喉肌,引起姿势、步态和语言障碍,引发脊髓型颈椎病、痉挛性脑瘫等并发症。共济失调无传染性,发病率为0.003%-0.005%,多见于酗酒人群。共济失调是由神经系统各个部位的很多病因引起的。性质不一样,病因也不一样。1.感觉性共济失调病因有:①周围神经或神经根病;②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颅底畸形、脊髓病、肿瘤;③脑干血管性疾病如梗塞、出血,多发性硬化、肿瘤;④丘脑顶叶通路或顶叶血管性疾病、肿瘤。杜医生可以治疗2.前庭性共济失调病因有:①迷路炎、前庭神经炎、特发性双侧前庭病;②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③天幕下肿瘤。3.小脑性共济失调病因有:①遗传性;②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③血管性如梗死、出血;④炎症性如急性小脑炎、脓肿;⑤中毒如酒、食物、药物、有害气体等;⑥脱髓鞘性;⑦发育不全或不良;⑧遗传性;⑨外伤;⑩钙化;⑾畸形。

共济失调是什么病?

共济失调是肌力正常的情况下出现的运动协调障碍,临床表现为肢体随意运动的幅度及协调发生紊乱,如:站立不稳,步态蹒跚,行走时两脚远离分开,摇晃不定,严重者甚至难以坐稳。
扩展资料
脊髓的前角细胞接受大脑皮质,大脑皮质下底核、小脑、前庭迷路系统,深感觉等上行下行传导束的调节与控制,使人体保持一定的姿势来恰当地完成随意运动,保持平衡,若上述部位发生病变,导致协调作用障碍,称为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常见的病因有:
血管性病变:小脑出血、小脑梗死等。
感染性病变:小脑脓肿、小脑脑炎等。
肿瘤性疾病:星形胶质细胞瘤、髓母细胞瘤、听神经瘤、室管膜瘤等。
遗传性疾病:遗传性家族性脊髓性共济失调、遗传性脊髓性共济失调、橄榄桥脑小脑萎缩、Shy-Drager综合征、帕金森病等。
中毒代谢性病变:酒精性皮质小脑变性、副癌性小脑变性、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等。
周围性前庭疾病:梅尼尔病、前庭神经元炎、迷路炎等。
出现共济失调现象的需要及时到当地正规医院神经内科接受常规的检查和治疗。
参考资料:共济失调症-百度百科

随意运动协调障碍?

共济失调和随意运动障碍的总称。共济失调表现为随意运动无法平稳执行,动作速度、范围、力量及持续时间均出现异常,包括轮替运动障碍、震颤、失写症等;随意运动障碍包括手足徐动症、舞蹈症等。
什么是协调?
协调(coordination)是指人体产生平衡、准确、有控制的运动能力。
正常的随意运动需要有若干肌肉的共同协作运动,当主动肌收缩时,必有拮抗肌松弛、固定肌的支持固定和协同肌的协同收缩,才能准确地完成一个动作,
肌肉之间的这种配合运动称为协调运动。
什么是协调障碍?
(一)协调障碍的概念
协调运动的产生需要有功能完整的深感觉、前庭、小脑和锥体外系的参与,
协调障碍是指以笨拙的、不平衡的和不准确的运动为特点的异常运动。
协调功能障碍又称为共济失调(dystaxia)。
(二)协调障碍产生的因素及常见类型
协调性运动障碍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小脑、基底节、脊髓后索)的病变所致。分为小脑共济失调、基底节共济失调、脊髓后索共济失调3种。
小脑共济失调
以小脑为主的脑组织变性而引起的随意运动失调的一组征群。
本病有遗传性,多于成年期发病。
主要表现为四肢共济失调,多以下肢较重,亦可有眼球震颤及吟诗样言语。

共济失调有哪些临床表现?

共济失调有哪些临床表现?
共济失调是指肌力正常的情况下运动的协调障碍。肢体随意运动的幅度及协调发生紊乱,以及不能维持躯体姿势和平衡。但不包括肢体轻度瘫痪、眼肌麻痹、视觉障碍所致的随意运动困难以及大脑病变引起的失用症。
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共济失调可分为四种类型:
1、小脑性共济失调。
2、大脑性共济失调。
3、感觉性共济失调。
4、前庭迷路性共济失调。
临床表现:
1、共济失调通过患者的日常生活动作来观察,如穿衣、系扣、端水、书写、进食、言语、步态等。
2、行走不稳,步态蹒跚,动作不灵活,行走时两腿分得很宽;成年发病者,步行时不能直线。忽左忽右呈曲线前进,表现为剪刀步伐,呈“Z”形前进偏斜,并努力用双上肢协助维持身体的平稳。
3、肌张力的改变随病变可由降低而转变为痉挛状态,共济失调步态也可随之转变为痉挛性共济失调步态。站立不稳,身体前倾或左右摇晃,当以足尖站立或以足跟站立时,摇晃不稳更为突出,易摔倒常是患者早期的主诉。
4、患者常常说到:“走小路或不平坦的路时,行走不稳更明显,更易摔倒”。随病情的进展,患者可表现起坐不稳或不能,直至卧床。动作缺乏次序或条理,不规则,混乱和不协调的一种表现。
临床分型
1、动力型共济失调,发生于动作之时,表现为动作不精确和不对称.可用指鼻试验,指指试验,踝膝胫试验,轮替运动试验来检查均阳性。
2、静力型共济失调,是病人直立,两足紧紧并拢,两手向前平举,闭目不能站立(又称闭目难立征)。

相关文章:

  • 如何通过饮食和运动来增强骨骼健康?2024-04-08
  • 运动神经元多从一侧肢体开始,继而发展为双侧?2024-04-07
  • 帕金森病患者如何通过瑜伽或太极等轻度运动来缓解肌肉僵硬?2024-04-07
  • 什么是适度锻炼,如何制定并坚持一个适合自己的运动计划?2024-04-07
  • 由于运动神经元的退化导致了肌肉的萎缩和功能丧失,使肌肉的力量减弱?2024-04-07
  • 眼球震颤是一种不自主的、有节律性的、往返摆动的眼球运动?2024-04-07
  • 金秀县青少年田径锦标赛暨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2024-04-07
  • 大多数自一侧上肢远端开始,可以表现为规律性的手指屈曲和拇指对掌运动?2024-04-07
  • 早上做什么运动好?2024-04-07
  • 如何正确进行运动锻炼,避免运动损伤?2024-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