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性共济失调有哪些表现?
小脑性共济失调的表现,主要是协同运动的障碍,因为小脑属于锥体外系统,主要是帮助运动达到良好的目标。所以该疾病的表现,主要在以下几方面:1、姿势不稳:站立不稳或坐立不稳;
2、语言障碍:如果是小脑性语言损害,即发生吟诗样语言,此时表现为抑扬顿挫的情况,主要是发音肌肉不能协调,所以声音忽高忽低难以控制;
3、大写症:即写字时可以写得很均匀、细致,但很难控笔,所以会出现越写越大、越写越乱的情况;
4、平衡障碍:所以病人走路时,如喝酒般摇摆,而且两条腿间的距离非常大,因为一旦两腿间的距离缩小,病人会马上摔倒;
5、震颤:即病人伸手拿东西时,拿得非常不稳、来回晃动,即发生意向性震颤。
共济失调都有哪些类型?
共济失调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会使患者出现运动协调障碍,主要是指肌肉在正常情况下出现的运动协调障碍,肢体协调性紊乱,不能维持躯体平衡,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共济失调主要可以分为四个类型,即小脑型共济失调、大脑型共济失调、前庭迷路型共济失调、深感觉障碍型共济失调。其中,我们通常所指的共济失调,是指小脑型共济失调。1.小脑性共济失调
表现随意运动的速度、节律、幅度和力量的不规则,即协调运动障碍,还可伴有肌张力减低,眼球运动障碍及言语障碍。
(1)姿势和步态改变:蚓部病变引起躯干共济失调,站立不稳,步态蹒跚,行走时两脚远离分开,摇晃不定,严重者甚至难以坐稳,上蚓部受损向前倾倒,下蚓部受损向后倾倒,上肢共济失调不明显,小脑半球病变行走时向患侧偏斜或倾倒。
(2)随意运动协调障碍:小脑半球损害导致同侧肢体的共济失调,表现辨距不良和意向性震颤,上肢较重,动作愈接近目标时震颤愈明显,眼球向病灶侧注视可见粗大的眼震,上肢和手共济失调最重,不能完成协调精细动作,表现协同不能,快复及轮替运动异常,字迹愈写愈大(大写症)。
(3)言语障碍:由于发音器官唇、舌,喉等发音肌共济失调,使说话缓慢,含糊不清,声音呈断续,顿挫或爆发式,表现吟诗样或暴发性语言。
(4)肌张力减低:可见钟摆样腱反射,见于急性小脑病变,患者前臂抵抗阻力收缩时,如突然撤去外力不能立即停止收缩,可能打击自己的胸前(回弹现象)。
2.大脑性共济失调
(1)额叶性共济失调:见于额叶或额桥小脑束病变,表现类似小脑性共济失调,如体位平衡障碍,步态不稳,向后或向一侧倾倒,对侧肢体共济失调,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征,伴额叶症状如精神症状,强握反射等。
(2)顶叶性共济失调:对侧肢体出现不同程度共济失调,闭眼时明显,深感觉障碍不明显或呈一过性,两侧旁中央小叶后部受损出现双下肢感觉性共济失调和尿便障碍。
(3)颞叶性共济失调:较轻,表现一过性平衡障碍,早期不易发现。
3.感觉性共济失调
为脊髓后索损害,病人不能辨别肢体位置和运动方向,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如站立不稳,迈步不知远近,落脚不知深浅,踩棉花感,常目视地面行走,在黑暗处难以行走,检查震动觉,关节位置觉缺失和闭目难立征阳性等。
4.前庭性共济失调
前庭病变使空间定向功能障碍,以平衡障碍为主,表现站立不稳,行走时向病侧倾倒,不能沿直线行走,改变头位症状加重,四肢共济运动正常,常伴严重眩晕,呕吐和眼震等,前庭功能检查内耳变温(冷热水)试验或旋转试验反应减退或消失,病变愈接近内耳迷路,共济失调愈明显。
得了共济失调后,患者行动力会大受影响,走路步态蹒跚,不能直线行走,只能忽左忽右呈曲线前进;此外,患者由于肌肉不协调,如穿衣、系扣、端水、书写、进食也会受到影响。共济失调的症状发生以后,可能会跟其它的一些肌肉方面的疾病相似,所以,患者一般都很难确诊自己到底是什么病,这时候应该就是到医院进行检查,以便确诊。
什么叫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症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症,是一种神经系统的退化性疾病。这种疾病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可以根治的药物。共济失调,是指小脑本体感觉以及前庭感觉障碍,导致相应的运动笨拙不协调,主要累及四肢、躯干以及咽喉部肌肉,也可以引起姿势步态异常,以及语言功能障碍。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症,表现为随意运动的速度、节律、力量不规则,也就是协调运动功能障碍。姿势和步态的改变,步态蹒跚,站立不稳,字越写越大,不能够协同工作。语音、语调异常,眼球活动障碍,张力减低,可见钟摆样腱反射,反跳试验阳性。共济失调的具体症状是什么?
共济失调的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1、平衡障碍:主要表现为患者在行走过程中,无法掌握平衡,走路摇晃、无法走直线,两脚距离较宽、行走如醉酒步态;
2、协调功能障碍:肢体会出现震颤,无法正确辨别距离。检查时患者会出现指鼻试验阳性,以及跟-膝-胫试验阳性的症状;
3、发音异常:发音器官的肌肉出现协调性改变,即协调性发生异常。患者的音律和节律会出现异常,表现为吟诗样语言,患者说话时如同朗诵诗句;
4、意向性震颤:患者在拿东西时,因为无法辨别距离,从而会出现震颤。这种震颤在越接近目标时程度会越严重。
什么是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是什么?任何动作的准确完成需要在动作的不同阶段担任主动、协同、拮抗及固定作用的肌肉密切协同参与,协调运动障碍造成运动不准确、不流畅以至不能顺利完成时称为共济失调。通常根据病变部位分为小脑性共济失调、感觉性共济失调、前庭性共济失调、大脑性共济失调四种类型。
共济失调有哪些类型?
小脑性共济失调
小脑对完成精细动作、随意运动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小脑性共济失调通常表现为站立不稳,行走时步基加宽,不能直线行走,蹒跚而行,因而又称为醉酒步态。因协调运动障碍不能顺利完成复杂而精细的动作,如穿衣、系扣及书写等。小脑性共济失调常伴有眼球震颤、肌张力减低和吟诗样语言。
感觉性共济失调
由于深感觉传导路径的障碍,产生关节位置觉、震动觉等障碍,导致患者出现站立不稳、行走时踩棉花感,视觉辅助可使症状减轻。即黑暗处症状加重、睁眼时症状减轻。
前庭性共济失调
由于前庭病变引起的平衡障碍,表现为站立不稳,行走时向患病侧偏斜,走直线不能,常伴有眩晕、呕吐等前庭功能受损表现。
大脑性共济失调
大脑的额叶、顶叶、颞叶、枕叶、胼胝体等部位病变时 , 临床上均可出现共济失调。其中,额叶性共济失调是由于额叶或额桥小脑束损害,引起对侧肢体共济失调,表现为步态不稳,体位性平衡障碍,常伴有中枢性轻偏瘫、精神症状,以及强握及摸索等额叶损害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