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软胜刚强”,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一:舌头柔软,牙齿刚强,最终舌头笑到最后“柔软胜刚强”这句话,我理解就是说,柔软的力量比刚强的力量还要大,还要有功效。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见。
小时候就听别人说过,舌头柔软,胜过牙齿。这是从科学自然现象来说柔软最终强于刚强的一个例子。想想我们口腔内牙齿,吃饭都离不开,可以帮助咀嚼,让食物很好到肠胃里,进一步消化,从而吸收。一般食物,牙齿都能够容易嚼碎。没有牙齿,怕是只能喝粥了。但是,当人上了年龄以后,牙齿就会开始松动,脱落。吃什么都难以咀嚼,但是舌头还是一直没变,始终丝毫没有这种变化的呆在口中。所以,可以说,笑到最后的是不是舌头呢?
二:通常人们喜欢吃柔软食物我们知道,很多食物需要烹饪之后才能吃,其中一个原因,也是因为烹饪之后时候在口感上更加好一些。比较硬的食物,不好咀嚼,不好消化。比如,过年时候我们会吃炖鸡,但是如果这个鸡肉炖得不够彻底,虽然已经熟了,但是难以嚼碎。所以,通常都是把这些肉类,炖得很烂,更好入口。从这方面看,柔软比起刚强更加受到人们欢迎。
三:性格上来说,柔软力量胜于刚强力量在性格上来说,一般人都比较喜欢平易近人,性格比较随和之人,这种性格属于柔软一类性格。但是,对于性格十分要强,不懂得低头,让步之人,人们会感到不喜欢,或者说难以相处,这种可以说是刚强一类性格。柔软性格会更加让人舒服,刚强性格有时会让人感到情绪上作难。如果面临一些事情的时候,前者会让事情更和谐得到解决,效果往往好于后者。
综上所述,柔软胜于刚强,食物人们尚且喜欢柔软之物,为人方面,柔软也会发挥比刚强更大效果。
柔弱为什么能胜坚强?
柔弱胜刚强是老子的一段话,道德经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他的意思就是说坚强的东西,是已经达到了顶峰了,快要进入死亡的阶段或者已经死亡,你看人死的时候是不是硬邦邦的,一点都不柔软。而人活着的时候,尤其是刚出生的婴儿是最柔软的时候。越柔软代表的生机越旺盛。其实他说的是从生机的角度来说的。生命力越强盛,他的身体越柔软,筋长一寸,延寿十年。所以身体越柔软的人,他的寿命就越长,他是从这个角度来解释,所以说柔弱胜刚强就是因为越柔弱的东西,他生机越旺盛,越坚强的东西他已经走到了顶峰了。他已经开始走向了衰败,所以柔弱胜刚强。所以你如果想要寿命又长,就要柔弱,身体越柔弱,你的寿老子的“以柔克刚”在什么时候都能适用吗?为什么? 大哥!请回答得多一些!
老子的《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第八条: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76条: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第78条: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 这些可以说是老子“以柔克刚”精神的代表。 就我而言,我并不看好他的这种“以柔克刚”。 我们知道老子是生活在春秋战国的历史巨变时代为什么柔弱能胜刚强?是什么原理?
老子不是女权主义者,如果把这句话里的“柔弱”想象为女子,那就太片面了。 再者说,从另一个角度来想,女子就一定柔弱吗?男人就一定刚强吗? 老子的这句话,可以让我们联想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即看起来柔弱的事物可以战胜刚强的事物,这是一个哲学道理,从做人角度来谈,说明人在低位时要学会韬光养晦;从国家的角度来谈就是不要穷兵黩武,而要让柔弱的百姓得到安稳、温饱的生活。以柔克刚是什么意思
以柔克刚的意思是用柔软的去克制刚强的。
出自三国·诸葛亮《将苑》:“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
《道德经》:老子对以柔克刚最好的诠释
《道德经》讲自然之道,讲辩证之法,讲阴阳相和。言简意赅,字字玑珠。在这部令后世人解读不尽的书中,老子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以柔克刚”。
他说“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他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他说“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这些说法中都包含着一个观点,那就是“以柔克刚”。我是十分认同这种观点的,以柔克刚其实是在把握了宇宙万物运行规律后的一种极其高明的“方法论”。在处理事情时,我们有时是不能依据相互对立的双方的所谓实力来判断胜负的,刚强自然有刚强的优势,但是柔弱也有柔弱的长处,就像太极拳,出步任意前而后,抬手随心高复低,柔软细腻,但与刚健有力的其它武术门类相较量时并不是不堪一击,反而能轻巧地取胜,不少人做过实验,太极拳中蕴含的“以柔克刚”的思想是很具有实战性的,只要上升到一定境界,用柔弱的太极拳打败刚劲的武术门类是完全有可能的。传说孔子问礼于老子时,一把年纪的老子让孔子看自己的嘴中什么不在了什么还在,孔子一看:牙不在了,舌头还在。于是明白了:牙齿坚硬,舌头柔软,这正是柔弱胜刚强啊。深刻的道理让孔子恍然大悟,觉得老子是“龙”一样的人。“以柔克刚”在自然中也能得到证明,狂风中折断的往往是那些坚硬挺直的大树,而柔软的小草往往安然无恙。
我认为“以柔克刚”是正确的是可以实现的,它有时其实是一种扬长避短的处理事情的方法,可它的实现也是需要技巧的,需要的是一种思想上的通悟,需要的是对老子真正的理解,是对中华文化中的哲学思想的真正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四两拨千斤”,运乾坤于掌内,观古今于须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