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身运动 > 正文

简述运动型疲劳的产生机制

简述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主要有哪些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肌肉疲劳:这种疲劳表现为肌肉力量下降,收缩速度减慢,肌肉出现僵硬、肿胀和疼痛,动作变得缓慢且不协调。
2. 神经疲劳:神经疲劳的特征包括反应迟钝,判断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
3. 内脏疲劳:内脏疲劳体现在呼吸变浅变快,心跳加快等症状。
运动性疲劳的程度因人而异,与运动量有关。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轻度疲劳、中度疲劳和重度疲劳。运动后产生的疲劳感是正常的生理反应。轻度疲劳短时间内可以消除;中度疲劳通过适当的休息和恢复手段也能迅速消除,不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然而,如果重度疲劳不能及时消除,可能会对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长期下去可能对身体造成损伤。
研究表明,提高运动员体育成绩的两个关键条件是运动训练的科学性和恢复手段的有效性。因此,消除疲劳和恢复体力对于运动员来说至关重要。
扩展资料:
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包括:
- 肌肉放松:在训练和比赛的空余时间,进行轻松愉快的肌肉放松活动或进行不同形式的放松性训练,这不仅能调节运动员的情绪,还能让过度紧张的肌肉得到休息。
- 睡眠:保证充足的睡眠对于运动员来说至关重要。睡眠能够使大脑皮层各抑制点扩散,形成全面的抑制状态,帮助机体从疲劳中恢复。睡眠时,分解代谢减弱,合成代谢加强,有助于补充运动中消耗的能量。因此,运动员应养成按时睡眠的良好习惯,确保充分的睡眠时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运动疲劳

简述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及其恢复手段。

【答案】:【知识点】运动性疲劳。
运动性疲劳是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的机能或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水平上的生理过程。关于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有衰竭学说、堵塞学说、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保护性抑制学说、突变理论和自由基学说。
常见的恢复手段有:
(1)运动性手段:运动性手段包括积极性休息和整理活动。运动结束后采用变换运动部位和运动类型,以及调整运动强度的方式来消除疲劳的方法称为积极性休息。整理活动是指在运动之后所做的一些加速机体功能恢复的较轻松的身体练习,包括慢跑、呼吸体操以及各肌群的伸展练习。
(2)睡眠:在睡眠状态下,人体内代谢以同化作用为主,异化作用减弱,从而使人的精力和体力均得到恢复。
(3)物理疗法:大强度和大运动量训练之后,采用按摩、理疗、吸氧、针灸和气功等物理手段.促进身体机能恢复。
(4)营养学手段:运动时所消耗的物质要靠饮食中的营养物质来补充,合理膳食有助于加速恢复过程。疲劳时应补充能量和维生素,尤其是糖、维生素C及维生素B1,夏季出汗较多时,应补充盐分和水。此外温水浴、心理恢复等手段也对消除运动性疲劳有积极作用。

运动性疲劳产生机理的学说是什么

运动性疲劳产生,由于人在进行重体力劳动、大运动量锻炼或比赛时,肌肉过度紧张,机体能量消耗过多,身体就会产生疲劳感。
1.1 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的变化导致运动性疲劳因素
人体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与身体各器官系统功能紧密联系。身体素质就是人体各功能器官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各器官功能的下降,必然影响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譬如,长时间的肌肉活动导致肌肉功能下降时,力量速度等当然下降,于是在完成练习时,往往会力不从心而感到疲劳;再耐力运动中,如果心肺功能下降,承受耐力负荷的能力就会降低,机体就会疲劳而降低工作能力。
1.2 体内能源储备的减少使身体各器官功能的降低导致运动性疲劳
当人体从事运动导致疲劳时往往伴随体内能源物质大量消耗,如极量运动2-3分钟至非常疲劳时,肌肉内的磷酸肌酸可降至最底点;长时间的持续运动中,由于糖的大量消耗,肌糖元及血糖均下降。能源储备的消耗与减少,会导致各器官功能的降低。加之肌肉活动时代谢产物的堆积及水盐代谢变化等影响,机体工作能力就会下降而出现疲劳。
1.3 精神意志因素与运动疲劳
运动中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都是在神经系统指挥下完成的神经系统功能的降低会使疲劳加深。例如,在一定强度和一定持续时间的体育活动过程中,会出现胸闷、呼吸困难、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情绪低迷,这种状态称“极点”。此时,如果依靠意志力和减慢速度继续下去,不久这种难受的感觉就会消失,动作变得轻快有力,这种现象就是“第二次呼吸”。这样就可以推迟疲劳的出现或减轻疲劳的程度。
运动性疲劳恢复的方法
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恢复过程中要做到全面、系统、科学。
3.1 休息
休息是疲劳恢复的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只有休息得好才能学习得好,锻炼得好。休息包括睡眠和活动性休息。
3.1.1 睡眠
睡眠是消除疲劳的最好方法之一。运动员应严格遵守生活作息制度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一般每天不少于8~9小时,并应安排一定时间的午睡。大运动负荷训练和比赛期间睡眠时间还可适当增加。
3.1.2 活动性休息
所谓活动性休息就是指在休息时进行其他活动,也叫积极性休息。当局部肌肉疲劳后,可利用未疲劳的另一些肌肉进行一些适当活动,借以促进全身代谢过程,加速疲劳的恢复。当全身疲劳时,也可通过一些轻的、兴趣高的体力活动,来达到加速消除肌肉代谢的目的。因此,我们在体育课中应多采用转换活动内容的方法作为休息的手段。
3.2 物理恢复法
物理恢复法能促进疲劳肌肉的代谢过程,加速疲劳的消除。物理恢复的的方法很多,其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3.2.1 温水浴
温水刺激,可以放松肌肉,安抚神经,温水浴的水温度以37-40摄氏度度为最适宜,淋浴时间10-15分钟,最长不超过20分钟,每天不要超过两次。
3.2.2 负氧离子
这种方法是通过负氧离子发生器生成大量负氧离子,人将其吸入呼吸道后,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对机体产生影响。大量负氧离子进入体后能改善和提高肺的换气功能,增加氧吸收量,加快二氧化碳的排出速度,刺激造血功能,使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嗜酸细胞增加,心搏出量加大,血流速度加快,从而提高机体运动后的“氧债”偿还速度。
3.2.3 按摩
按摩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重要手段之一。按摩的方法多种多样,一般可采用手法按摩,进行全身或局部肢体的按摩,有损伤的还可以兼作治疗,均有良好效果。有条件的还可以采用机械按摩,目前国内外使用的有气压按摩、振动按摩和水力按摩等,对放松肌肉,消除肌肉酸痛和恢复体力效果极佳。
3.3 心理调节
较大的情绪波动会造成心理上的不稳定,而运动员抵抗疲劳的,与运动员的个性特征,情绪状态和意志品质有密切的关系。在训练中如果运动员的态度积极,情绪好,可以延缓疲劳现象的发生。常用的恢复方法有:
3.3.1 意念放松法
选一安静的地方,您可站、可坐、可躺,总之尽量选择舒适的姿势。若站立,手自然垂于身体两侧;若坐双手放松地置于腿上;若躺时手放于身体两侧或放松置于腹部均可。闭上双眼,在深呼吸三至五次的同时,脑子里开始想象你最喜欢的自然景象。值得注意的是:所选的景象要安静、祥和,令人心怡,如:您喜欢大海,就要想象金色的沙滩,蔚蓝平静的海面,低飞的海鸥,远处的白帆,而不要让波涛汹涌的海面进入您的意念。在想象的同时,您要尽量寻找并体验安宁、舒服、放松的感觉,将这种感觉保持几分钟后,深呼吸二三次,慢慢地睁开您的眼睛,此时你的感觉会很不错。
3.3.2 音乐放松
在紧张的比赛或大运动量训练后,在舒适、幽雅的环境中听一些节奏轻快的音乐对消除精神上的疲劳有特别好的作用。
3.3.3 赏识方法
美言一句暖人心,得到别人的称赞好比喝了蜜桃一样甜。每个人都有被别人赏识的心理需要,尤其是自己付出艰辛劳动后。运动训练本来就是一件辛苦的工作,教练员要了解运动员的心理需要,对运动员成绩、表现及时进行表扬,提高他们对运动训练的兴趣。这样对运动员的成绩提高,和疲劳的恢复很有帮助。
3.4科学合理的膳食
大运动量的运动训练后要消耗运动员大量的能量,营养对运动员的训练水平、机能状态、承受负荷能力、恢复过程都有直接的影响。如果营养不良或缺乏营养必将影响青运动员的健康,导致身体机能的下降使疲劳过早产生,影响正常的训练和运动能力的发挥。因此运动员的营养必须引起教练员的高度重视。
3.4.1 饮食要有规律
“早饭宜好,午饭宜饱,晚饭宜少”是古人的养生格言。现代营养学家提倡“早饭占全天总量的25%,中餐占40%,晚餐占35%”是对现代人养生的具体化。早餐应吃一些营养价值高、少而精的食品,因一夜的休眠已基本耗完晚餐的进食,早上起床不久胃肠兴奋度不高,要满足上午的工作学习,早餐必须量少而质优。午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要补偿早餐吃得少,又要为下午的活动之需储备能量,因而饮食的品质要高、量也要相对足。午餐主食分量要大些,副食花样要多些。最好午后吃一次水果。晚饭进食要适当少些,因为晚上活动量小,若进食过饱影响睡眠,另一方面会造成营养过剩。晚餐不能食后就睡。正如古人所说“饱食即卧,乃生百病。”饮食有节,包括进食的时间、数量、品种、速度都要有所讲究。一日三餐要有固定的进食时间。两餐间以间隔5-6小时为宜。早饭最好安排在7点左右,中餐以12点为宜,晚餐宜在下午6点左右。
3.4.2 注意食物营养的搭配
营养是恢复和提高工作能力的手段。营养具有两大功能:一、供能功能;二、补偿功能,教练员在带领运动员训练的同时应该关心他们的衣食作息,必须知道营养的搭配。合理的营养搭配应注意下列几点:1、食物中应有充足的热能来源,以糖类、脂肪类食物为主,辅以维生素和维生素为宜。2、运动员正是青春少年需要的蛋白质较多。为了满足他们对蛋白质的需要,在平日膳食中尽可能多食用肉类、鱼类、蛋类、奶类和豆类。3、食物中要含有适量的脂肪,以缩小食物的体积减轻胃肠道负担。对蛋白质、脂粉、糖三者的需求,按重量之比为1:1:7,按热能量的百分比为9.5:22:68.5。4、对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的补充要加大重视。5、在运动或竞赛中人体失水多尤其是在热环境下。应该每次补液100-200毫升,是少量多次。因为补充过多排汗也相应会多,造成无机盐和电解质的丢失。

体育运动中疲劳产生的原因,疲劳出现判断方法以及消除疲劳的措施

运动性疲劳产生,由于人在进行重体力劳动、大运动量锻炼或比赛时,肌肉过度紧张,机体能量消耗过多,身体就会产生疲劳感。
1.1 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的变化导致运动性疲劳因素
人体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与身体各器官系统功能紧密联系。身体素质就是人体各功能器官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各器官功能的下降,必然影响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譬如,长时间的肌肉活动导致肌肉功能下降时,力量速度等当然下降,于是在完成练习时,往往会力不从心而感到疲劳;再耐力运动中,如果心肺功能下降,承受耐力负荷的能力就会降低,机体就会疲劳而降低工作能力。
1.2 体内能源储备的减少使身体各器官功能的降低导致运动性疲劳
当人体从事运动导致疲劳时往往伴随体内能源物质大量消耗,如极量运动2-3分钟至非常疲劳时,肌肉内的磷酸肌酸可降至最底点;长时间的持续运动中,由于糖的大量消耗,肌糖元及血糖均下降。能源储备的消耗与减少,会导致各器官功能的降低。加之肌肉活动时代谢产物的堆积及水盐代谢变化等影响,机体工作能力就会下降而出现疲劳。
1.3 精神意志因素与运动疲劳
运动中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都是在神经系统指挥下完成的神经系统功能的降低会使疲劳加深。例如,在一定强度和一定持续时间的体育活动过程中,会出现胸闷、呼吸困难、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情绪低迷,这种状态称“极点”。此时,如果依靠意志力和减慢速度继续下去,不久这种难受的感觉就会消失,动作变得轻快有力,这种现象就是“第二次呼吸”。这样就可以推迟疲劳的出现或减轻疲劳的程度。
运动性疲劳恢复的方法
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恢复过程中要做到全面、系统、科学。
3.1 休息
休息是疲劳恢复的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只有休息得好才能学习得好,锻炼得好。休息包括睡眠和活动性休息。
3.1.1 睡眠
睡眠是消除疲劳的最好方法之一。运动员应严格遵守生活作息制度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一般每天不少于8~9小时,并应安排一定时间的午睡。大运动负荷训练和比赛期间睡眠时间还可适当增加。
3.1.2 活动性休息
所谓活动性休息就是指在休息时进行其他活动,也叫积极性休息。当局部肌肉疲劳后,可利用未疲劳的另一些肌肉进行一些适当活动,借以促进全身代谢过程,加速疲劳的恢复。当全身疲劳时,也可通过一些轻的、兴趣高的体力活动,来达到加速消除肌肉代谢的目的。因此,我们在体育课中应多采用转换活动内容的方法作为休息的手段。
3.2 物理恢复法
物理恢复法能促进疲劳肌肉的代谢过程,加速疲劳的消除。物理恢复的的方法很多,其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3.2.1 温水浴
温水刺激,可以放松肌肉,安抚神经,温水浴的水温度以37-40摄氏度度为最适宜,淋浴时间10-15分钟,最长不超过20分钟,每天不要超过两次。
3.2.2 负氧离子
这种方法是通过负氧离子发生器生成大量负氧离子,人将其吸入呼吸道后,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对机体产生影响。大量负氧离子进入体后能改善和提高肺的换气功能,增加氧吸收量,加快二氧化碳的排出速度,刺激造血功能,使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嗜酸细胞增加,心搏出量加大,血流速度加快,从而提高机体运动后的“氧债”偿还速度。
3.2.3 按摩
按摩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重要手段之一。按摩的方法多种多样,一般可采用手法按摩,进行全身或局部肢体的按摩,有损伤的还可以兼作治疗,均有良好效果。有条件的还可以采用机械按摩,目前国内外使用的有气压按摩、振动按摩和水力按摩等,对放松肌肉,消除肌肉酸痛和恢复体力效果极佳。
3.3 心理调节
较大的情绪波动会造成心理上的不稳定,而运动员抵抗疲劳的,与运动员的个性特征,情绪状态和意志品质有密切的关系。在训练中如果运动员的态度积极,情绪好,可以延缓疲劳现象的发生。常用的恢复方法有:
3.3.1 意念放松法
选一安静的地方,您可站、可坐、可躺,总之尽量选择舒适的姿势。若站立,手自然垂于身体两侧;若坐双手放松地置于腿上;若躺时手放于身体两侧或放松置于腹部均可。闭上双眼,在深呼吸三至五次的同时,脑子里开始想象你最喜欢的自然景象。值得注意的是:所选的景象要安静、祥和,令人心怡,如:您喜欢大海,就要想象金色的沙滩,蔚蓝平静的海面,低飞的海鸥,远处的白帆,而不要让波涛汹涌的海面进入您的意念。在想象的同时,您要尽量寻找并体验安宁、舒服、放松的感觉,将这种感觉保持几分钟后,深呼吸二三次,慢慢地睁开您的眼睛,此时你的感觉会很不错。
3.3.2 音乐放松
在紧张的比赛或大运动量训练后,在舒适、幽雅的环境中听一些节奏轻快的音乐对消除精神上的疲劳有特别好的作用。
3.3.3 赏识方法
美言一句暖人心,得到别人的称赞好比喝了蜜桃一样甜。每个人都有被别人赏识的心理需要,尤其是自己付出艰辛劳动后。运动训练本来就是一件辛苦的工作,教练员要了解运动员的心理需要,对运动员成绩、表现及时进行表扬,提高他们对运动训练的兴趣。这样对运动员的成绩提高,和疲劳的恢复很有帮助。
3.4科学合理的膳食
大运动量的运动训练后要消耗运动员大量的能量,营养对运动员的训练水平、机能状态、承受负荷能力、恢复过程都有直接的影响。如果营养不良或缺乏营养必将影响青运动员的健康,导致身体机能的下降使疲劳过早产生,影响正常的训练和运动能力的发挥。因此运动员的营养必须引起教练员的高度重视。
3.4.1 饮食要有规律
“早饭宜好,午饭宜饱,晚饭宜少”是古人的养生格言。现代营养学家提倡“早饭占全天总量的25%,中餐占40%,晚餐占35%”是对现代人养生的具体化。早餐应吃一些营养价值高、少而精的食品,因一夜的休眠已基本耗完晚餐的进食,早上起床不久胃肠兴奋度不高,要满足上午的工作学习,早餐必须量少而质优。午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要补偿早餐吃得少,又要为下午的活动之需储备能量,因而饮食的品质要高、量也要相对足。午餐主食分量要大些,副食花样要多些。最好午后吃一次水果。晚饭进食要适当少些,因为晚上活动量小,若进食过饱影响睡眠,另一方面会造成营养过剩。晚餐不能食后就睡。正如古人所说“饱食即卧,乃生百病。”饮食有节,包括进食的时间、数量、品种、速度都要有所讲究。一日三餐要有固定的进食时间。两餐间以间隔5-6小时为宜。早饭最好安排在7点左右,中餐以12点为宜,晚餐宜在下午6点左右。
3.4.2 注意食物营养的搭配
营养是恢复和提高工作能力的手段。营养具有两大功能:一、供能功能;二、补偿功能,教练员在带领运动员训练的同时应该关心他们的衣食作息,必须知道营养的搭配。合理的营养搭配应注意下列几点:1、食物中应有充足的热能来源,以糖类、脂肪类食物为主,辅以维生素和维生素为宜。2、运动员正是青春少年需要的蛋白质较多。为了满足他们对蛋白质的需要,在平日膳食中尽可能多食用肉类、鱼类、蛋类、奶类和豆类。3、食物中要含有适量的脂肪,以缩小食物的体积减轻胃肠道负担。对蛋白质、脂粉、糖三者的需求,按重量之比为1:1:7,按热能量的百分比为9.5:22:68.5。4、对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的补充要加大重视。5、在运动或竞赛中人体失水多尤其是在热环境下。应该每次补液100-200毫升,是少量多次。因为补充过多排汗也相应会多,造成无机盐和电解质的丢失。

简述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主要有哪些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肌肉疲劳:肌肉力量下降,收缩速度放慢,肌肉出现僵硬、肿胀和疼痛,动作慢、不协调。
神经疲劳:反应迟钝,判断错误,注意力不集中。
内脏疲劳:呼吸变浅变快,心跳加快等。
由于运动量不同,每个人情况不一样,产生的疲劳也有不同程度之分。一般将疲劳分成三个层次:轻度、中度和非常疲劳。运动后产生疲劳感是正常的。轻度疲劳可以在短时间内消除;中度疲劳通过采取一系列手段也很快能消除,不会影响身体。
但如果重度疲劳不能及时消除,就会影响学习和生活,损伤身体。研究证明,运动员提高体育成绩最关键的两个条件是运动训练的科学性和恢复手段的有效性,由此可见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重要性。

扩展资料:
运动性疲劳的消除方法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训练和竞技比赛无法避免的生理现象,消除疲劳对提高工作能力以及运动成绩有重要意义,在训练和比赛空余时间里,有意识地做些轻松愉快的肌肉放松或做些训练形式不同的放松性活动,这样做不仅能调节运动员的情绪。
使得训练和比赛处于紧张的细胞得到休息,而且能通过神经发射使肌体消除疲劳。第二种休息的方法是睡眠。在运动训练中,要保证强度的训练,不间断地训练,更好地提高成绩,首先必须保证充足的睡眠,没有充足、良好的睡眠,不可能有充足的休息。
因为睡眠的出现是因为大脑皮质各抑制点扩散而连成一片的结果,睡眠中形成了个体与外界环境暂时隔绝—全面抑制,使得机体从疲劳中恢复过来。睡眠的意义在于使大脑皮质能量得到恢复和平衡,在睡眠时分解代谢减弱。
合成代谢加强,以补充肌体在工作运动训练中消耗的能量,没有充分的休息就没有体力恢复,所以运动员要养成按时睡眠的良好习惯,保证有充分的睡眠时间。
参考资料来源: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BF%90%E5%8A%A8%E7%96%B2%E5%8A%B3/3289192?fr=aladdin

相关文章:

  • 手抖是否会影响体育运动表现?2024-12-13
  • 头抖是否会影响体育运动表现?2024-12-13
  • 国家对于运动医学科有什么政策2024-12-13
  • 保山市第五届体育运动会会歌 《奇迹是你》下载链接在哪里?2024-11-28
  • 陕西省体育运动学校学历怎么查询2024-09-03
  • 济南体育运动学校可以带手机吗?2024-04-18
  • 姚松平版《体育运动概论》课后题参考答案2024-04-05
  • 如果帕金森晚期患者参加体育运动,需要注意哪些问题?2024-03-30
  • 如果帕金森晚期患者参加体育运动,需要注意哪些问题?2024-03-23
  • 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是怎么评上的?2024-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