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形成原理
神经细胞动作电位是指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由原来的静息电位产生了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动作电位由峰电位和后电位组成。
一般情况下,动作电位的幅度约为90到130,动作电位超过零电位水平约35。兴奋和神经冲动的意义是相同的,都是动作电位。
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形成原理是细胞内外的钠钾离子泵,细胞外钠离子的浓度比细胞内高,受到刺激后钠离子便会从细胞外向细胞内扩散。
扩展资料:
高等动物神经元之间的信息联系还可通过缝隙连接来完成。例如,大脑皮层的星状细胞、小脑皮层的篮状细胞等都有缝隙连接。局部电流可以通过缝隙连接,当一侧膜去极化时,可由于电紧张性作用导致另一侧膜也去极化。所以,缝隙连接也称为电突触。
神经元分化程度高,所以一旦神经元受伤修复起来十分的慢,如果受伤严重,还有可能造成不可修复的伤害,而且修复神经元的药物的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所以,一旦有损伤,后果很严重。
简述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也就是神经纤维中传播的钙波的产生机制。神经纤维那种电缆样的形状、纤维内超低的背景钙浓度及静息时特别负的轴浆离子环境、轴突和树突几乎与胞体相隔离的细胞构型,为钙波的产生和传播创造了条件。
当神经纤维接受到上游信号后,瞬时钙的释放产生钙波。因为这种钙(带正电荷的离子)的释放是生电的(因主要释放的是钙阳离子,而不是阴离子),所以瞬时使纤维内电位升高,甚至翻转为正的电位,达到一个最高值,并且这种变化沿着纤维作定向传播。
这种传播在电生理学上以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形式被测得。在定向传播的钙波过后,借助于ATP的水解,胞浆钙离子被重新收集到钙池中,膜电位继续下降,并随后膜电位变负,逐渐进入神经纤维的静息期,完成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一个循环周期。
扩展资料:
以神经元为例,动作电位沿轴突的传导是通过跨膜的局部电流实现的。给轴突的某一位点以足够强的刺激,可使其产生动作电位。
此时该段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发生暂时的翻转,即由安静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状态转化为兴奋时的膜内为正、膜外为负的状态,称其为兴奋膜。兴奋膜与周围的静息膜(未兴奋的膜)无论在膜内还是膜外均存在有电位差,同时细胞膜的两侧的溶液都是导电的,所以兴奋膜与静息膜之间可发生电荷移动,这种电荷移动就是局部电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动作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