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综合症有哪些症状?
帕金森病以静止性震颤、肌肉强直、动作迟缓、姿势平衡障碍四大症状为主要表现。帕金森病的症状会随时间逐渐加重。帕金森病有哪些症状?帕金森病的症状主要包括影响运动的症状(运动症状)和与运动无关的症状(非运动症状)。运动症状帕金森病的四大运动症状包括:静止性震颤,即静止时发生的振动或颤抖。患者的手、手臂或腿都可能受影响。肌肉强直,肌肉僵硬。动作迟缓。姿势平衡障碍,身体平衡、行走功能障碍。患者最先注意到症状可能就是震颤。这是该病最常见的征兆之一,但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每个有肌肉震颤症状的人都是帕金森病患者。肌肉震颤通常始于单侧手臂、腿或一侧身体。患者处于清醒状态且发病的手臂或腿许久不动时症状可能加重,肢体处于移动中或睡眠时症状会较为缓和。随时间的推进,帕金森病会累及患者全身的肌肉,所以可能会导致吞咽困难或便秘等问题。在疾病晚期,帕金森病患者可能会出现表情呆滞空洞(面具脸)、语言障碍及其他问题。有些患者也会丧失智力(即痴呆症)。患者通常在 50 ~ 60 岁时开始出现症状,但有些患者症状出现得更早。非运动症状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涉及许多类型,主要包括感觉障碍、精神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睡眠障碍等。具体来说,非运动症状是指:感觉障碍:最常见的感觉障碍主要包括嗅觉减退、疼痛或麻木、不宁腿综合征(入睡前感觉腿不舒服,总是想活动一下)。精神障碍:最常见的精神障碍包括抑郁,焦虑,幻觉,认知障碍,痴呆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最常见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包括便秘,泌尿障碍,位置性低血压等。睡眠障碍:睡眠障碍主要包括容易醒、睡眠行为异常、白天过度嗜睡。开关现象晚期帕金森病患者还会出现开关现象。所谓开关现象,就像开关一样,分为“开”期、“关”期。在“开”期,尽管未加用任何相关治疗,而突然活动正常,肢体僵硬消失,可以自如活动。在“关”期,患者则主要表现为突然出现肢体僵直,运动不能,就像断电一样,比如在走路时突然迈不开步子,脚上好像戴了脚镣铅锤,举步维艰。开关现象让帕金森病患者在突然缓解和突然加重之间转换,缓解时常有不自主运动,加重时全身僵硬、寸步难行。帕金森病会如何进展,有哪些危害?帕金森病是不断进展的,这意味着病情会随时间逐渐加重。通常情况下这种进程比较缓慢,往往持续数年。治疗有助于控制早期帕金森病的症状。治疗通常应在出现了影响工作及日常生活能力的症状时尽早开始。随着病情进展,药物的疗效可能会越来越不明显。疾病早期肌肉震颤通常是帕金森病的首发症状,表现在身体单侧,或者单侧手臂或腿部。随着时间的推移,震颤通常会扩散到身体两侧,并出现关节疼痛、虚弱及疲劳等症状。疾病中期随着病情加重,患者会出现运动变缓、肌肉僵硬及协调性差的现象。书写、剃须或刷牙等日常生活可能会成为难题。书写字迹出现变化在帕金森病患者中是很常见的。身体姿态及平衡能力问题持续加重。帕金森病患者走路时会弯着腰,步子变小,而且颤颤巍巍。疾病晚期发病数年后,肌肉僵硬和震颤的症状继续加重,患者可能会失去自理能力,活动范围仅限于轮椅或床上。经过多年药物治疗的患者可能会发现,自己在症状加重的同时,还出现了其他类型的运动功能障碍。这些运动症状波动可以通过调整治疗方案来缓解,但也可能难以控制并使治疗更加复杂化。1/3 的晚期帕金森病患者会出现痴呆。痴呆的症状包括夜间定向障碍、思维混乱和失忆。帕金森病的治疗本身也可能是导致痴呆的原因之一。请对神经源性损害有研究的朋友帮我看看
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是一种原发性慢性退行性神经疾病,又称震颤麻痹,中医学中没有严格对应的诊断名称。许多中医文献在论述“震颤麻痹”一病时,最早追溯到《内经》的病机19条“诸风掉旋,皆属于肝”。有作者[1]注意到:《杂病证治准绳》上的论述更加详尽,“颤,摇也;振,动也。筋脉约束不住而未能任持,风之象也”。当代的作者依据不同的文献和各自的经验,分别将该病归属中医学“震掉”、“振栗”、“颤振”,甚至“痉病”和“肝风”的范畴,认识逐渐丰富起来,但也产生了混乱。1991年,在重庆市召开的中医学会老年脑病研讨会上统一病名的“老年颤证”及制定的一系列诊治标准[2],为中医诊治帕金森病的客观化、规范化做了初步工作。但“老年颤证”的概念仍显得过于宽泛,模糊了原发性帕金森病与帕金森综合征的区别,这并未受到以后作者的充分重视。1、中医学对帕金森病机理的认识
震颤、僵直、行动迟缓等帕金森病典型症状的中医论述散见于不同的中医学文献中,勿庸讳言,统一起来将上述症状归结为一种病的认识在中医学的典籍中还很少见。当代中医学者通常采用“辨证求因”的传统方法来推知帕金森病的中医机理。多数学者认为帕金森病的病机特点为: 本虚标实 。导致本虚的原因繁多,择其要者大致有:(1)年龄因素:帕金森病多发于老年人,周氏[3]认为中年以后阴气自半,会出现肝肾自虚的生理性虚衰,兼加劳顿、色欲之消耗,而致阴精虚少,形体衰败。(2)情志因素:有作者[4]指出,五志过激皆能化火,五志化火,灼伤阴津,能够使人出现精血暗耗。(3)久病及肾,高年多病重叠,致使肝肾交亏[3]。以上诸因素导致患者的肝肾阴虚、气血两虚作为本病最根本的病理基础,也是形成内风痰火瘀的基本根源。周氏指出肝风之起,乃由肝肾亏虚所致,在肝肾亏虚的基础上,痰瘀内生,阻滞脑络,更加剧了内风暗动[3]。王氏认为:肝肾阴虚,可致虚火内生兼加痰湿内蕴、五志化火等热邪因素,从而形成风火、痰火、瘀火等,进一步加重病情[1]。王永炎等依据自已的临床观察,强调筋脉失养,血瘀阻络的重要性[5]。潘氏根据对3例伴有意识迟钝的老年患者的辨治经验[6],提出了帕金森病与老年性痴呆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命题,认为帕金森病一病存在心营虚损、内风煽动的病理表现。王坤山等认为脾阳虚弱,气血生化乏源又加脾虚湿聚痰生,也能导致震颤[4]。总之,中医认为帕金森病一病的病理实质在于肝肾阴虚,也涉及心脾两脏。表现为颤振、僵直、行动徐缓等症状的原因是由于本虚基础上形成了内风痰火瘀等病理改变的结果。内风痰火瘀是相互影响的病理因素,其相互影响的共同通路是经脉,其最终的病理结局是筋脉失养。
2、帕金森病运动障碍的中药治疗
辨证论治仍是目前中医治疗帕金森病的最基本思路。历年来,多数中医学者都是将帕金森病的运动障碍症状作为主要辨证标准来处理,疗效标准也以运动障碍症状的改善为主要观察指标,因此,可以认为这些文献主要针对的环节是帕金森病的运动障碍症状。有关文献中,报道了17个证型之多,其中气血两虚、肝阳上亢、肝肾阴虚、风痰阻络4个证型重复率稍高。即便上述4个证型,论者也各有侧重,王氏认为气血两虚伴有血瘀风动,治宜益气养血,活络熄风,以黄芪、党参、当归、白芍、天麻、钩藤、珍珠母、丹参、鸡血藤、羚羊角粉等药随证加减,治疗12例,有效8例[5]。蔡氏重复王氏上述经验治疗帕金森病也获得满意疗效[7]。也有作者强调气血虚弱,筋脉失养的,治宜大补气血,养荣定振,以人参、黄芪、当归、白芍、熟地、白术、肉桂心、茯苓、灸甘草、天麻、全蝎、羚羊角、丹参、鸡血藤治疗,可惜未报治疗效果[4]。肝肾阴虚一型,王氏也强调伴行血瘀风动,治宜育阴加熄风通络[5]。周氏认为帕金森病一病肝肾阴虚为本,其它变证皆以此为基础而变生,其中痰瘀内生,阻滞脑络尤为突出,治疗着重培补肝肾、化痰通络[3]。肝阳上亢一证,多在肝肾阴虚基础上形成,有的作者将其作为一型单列,有的作者将其作为肝肾阴虚的变型,故本文不加详述。多数作者认识到内风痰湿在帕金森病一病中的重要地位,但单独立证的明显较前三证减少。潘氏辨治风痰阻络,肢节颤痹证,指出应与风湿性关节炎作鉴别,治宜活血宣痹,熄风定痰[6]。任氏治痰延壅滞,用二陈汤加煨皂角、硼砂、胆星等[8]。辨证运用针灸治疗的办法也为许多作者所采用,谢瑶芳等按中医辨证型采用针刺方法配合中药治疗56例,疗效明显优于采用左旋多巴、安坦等药物的对照组[9]。蒋氏等用消颤丸(天麻、钩藤、珍珠母、僵蚕等)配合头针舞蹈震颤控制区(在运动区前1.5cm的平行线),体针风池、曲池、消颤穴、外关、阳陵泉、太冲,用32号1~1.5寸毫针直刺,平补平泻并随证加减穴位,取得满意疗效[10]。
纵观多年来中医药学治疗帕金森病的医学实践,感到祖国医学治疗帕金森病疗效是确实的。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仍然存在诸多重大问题尚未解决。首先,分型十分混乱。作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达到十分随意化的程度。对帕金森病一病的辨证和治疗存在如此巨大的分歧,说明中医、中西医结合的作者们对于帕金森病一病的认识尚处于较浅的层面,还没有得到大家公认的有重大影响的成果出现。其次,文献中报道用于帕金森病治疗的中药达120余种,重复率较高的药物仅天麻、钩藤、珍珠母、当归、白芍、地黄等10余种。第三,辨证分型过分强调证与证之间的区别割裂了证与证之间的联系,虽然周氏、王氏[1,3]的报道注意了帕金森病一病在病因病机及辨证施治上的整体统一性,但大多作者的报道仍然条块分割,缺乏内在联系。其四,疗效标准随意,相当数量的报道缺乏统计意义。我们收集到的具有统计学资料的165例报道中,采用了Webster评分的仅78例,其中仅22例依照了卫生部药物研究指导原则规定疗效标准[11],另56例采用了自己制定的低于卫生部标准的疗效标准[9]。这使得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帕金森病的文献与其它同类文献缺少可比性。
3、帕金森病非运动障碍症状的中药治疗
帕金森病是一种终生伴随的慢性疾病,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就显得十分重要。帕金森病的非运动障碍症状也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没有证据表明帕金森病的运动障碍症状改善后非运动障碍症状也会随之改善,而通常是在运动障碍症状改善后非运动障碍症状成为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原因。目前,国际上已有大量文献探讨帕金森病的非运动障碍症状的问题。中医文献中还很少有关中药治疗帕金森病非运动障碍症状的报道,导致中医学没有将非运动障碍症状作为重要课题来研究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许多中医工作者对帕金森病的非运动障碍症状认识不足。(2)传统的中医学辨证论治将这些非运动障碍症状作为帕金森病辨证治疗时的辨证依据之一,从而掩盖了中药对非运动障碍症状的控制效果。而临床实际工作中,中药治疗某些非运动障碍症状往往能够取得很好的疗效。如运用番泻叶治疗帕金森病人的大便秘结,运用养血安神,疏肝解郁的中药治疗帕金森病的精神症状,运用利水消肿的中药治疗脚踝浮肿等。本文此处提出中药对帕金森并非运动障碍症状的影响问题,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大家的广泛重视。
4 、 中药治疗帕金森病的现代药理研究
4.1中药的抗胆碱能作用研究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作者注意到中药抗帕金森病的作用,可能与中药内含有抗胆碱能的成分有关。近期还有作者在分析中药的药理作用时还持这种观点。其实,早在100多年前的西方就已经应用一种植物治疗帕金森病,后来分析,这种植物的主要有效成分就具有抗胆碱能的作用[12]。现已知,即使是化学提纯或化学合成的抗胆碱能药品也仅具有弱效的抗震颤作用,而且这种作用会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明显减弱。那么,运用中药生药中具有的抗胆碱能成分抗帕金森病,其前途很值得商榷。
4.2中药多巴胺能受体激动剂的研究从我国云南河谷地不容中提取的生物碱左旋千金藤啶碱经动物试验表明,其对正常敏感的多巴胺受体具有阻滞作用,而当应用6-OHDA损毁黑质致密部的多巴胺神经元后,使受体超敏时,左旋千金藤啶碱表现为D1受体的激动作用。曾先有作者应用该药治疗左旋多巴过量引起的运动障碍;近期又有作者将其作为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开始是用于临床,目前尚未得出确切的结论。
4.3中药抗氧化的研究现今人们倾向认为氧化应激(OxidativeStress)是导致神经元变性和残存神经元进一步损害的重要原因,抗氧化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试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由于据研究很多中药具有抗氧化的作用,因此,筛选抗氧化的中药来延缓帕金森病进程的设想受到一些中医学者的重视。据笔者所知,这方面的实验研究正在进行,只是目前尚没有有关结论的报道。
4.4中药对中脑纹状体多巴胺系统的影响帕金森病主要的病理变化是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坏死,进而导致了黑质纹状体系内以多巴胺(dopamine,DA)合成减少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生化改变,60年代左旋多巴开始应用于临床正是针对这一环节的。直至目前,左旋多巴类制剂仍是最有效的抗帕金森病药物。现有的实验研究表明,中药也能对中脑纹状体多巴胺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有报告显示中药的这种影响明显不同于左旋多巴类制剂。我们的初步研究表明养肝熄风方药能够调节多巴胺合成的限速酶酪氨酸羟化酶,进一步的研究仍在进行中。
5、中药治疗在抗帕金森病中的地位
中药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到底如何,历来众说份纭,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表明,与现代医学药物疗法的疗效尚有一定差距。其一,大部分中药治疗帕金森病临床观察报告病例很少,又加上分型众多,疗效观察很难准确进行。其二,临床实践中很难让患者完全停用抗帕金森病西药而单独应用中药治疗,这使影响临床治疗效果的因素变的不确定,从而干扰了临床效果观察的客观性。其三,评价帕金森病病变程度的客观化量表未被大多数中医学者所掌握,依照这些量表所制定的一系列疗效标准也未为大多数中医作者所采用,这导致大量中医文献疗效标准的随意性很强。
通观近年来的临床报道,没有证据表明中药会产生左旋多巴类似的抗帕金森病强度,因此,我们认为中药尚不能在帕金森病的治疗中处于主导地位,但是这不等于说中药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就变得毫无意义。一是由于抗帕金森病的西药大多具有副作用,并且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疗效会逐年减低,寻找新的有效药物仍是帕金森病研究的重要课题;二是目前帕金森病的治疗仍然是针对症状的控制,尚无有效延缓疾病进程的手段。中药也许能够在延缓疾病的进程中担当重要角色,这也是中药治疗帕金森病研究的重要任务。三是有研究提示中药具有提高帕金森治疗效果的作用,目前这一研究前景开始受到重视。四是中药能够控制帕金森病的一些非运动障碍症状,这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不管怎样,今天人们对于帕金森病的认识正不断加深。过去的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已为将来的研究奠定了原始基础。我们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未来几年乃至十几年,中西医结合对帕金森病的研究一定会从无序走向有序,从起步走向发展,使之在抗帕金森病领域对人类的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资料:
http://www.d2ck.com/NewsMore.aspx?NewsID=65511586419137193085224
回答者:000119 - 大魔法师 八级 4-1 09:08
--------------------------------------------------------------------------------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
谢谢!!万分感激
--------------------------------------------------------------------------------
您觉得最佳答案好不好? 目前有 0 个人评价
50% (0)
50% (0)
其他回答 共 1 条
帕金森氏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震颤是指头及四肢颤动、振摇,麻痹是指肢体某一部分或全部肢体不能自主运动。其得名是因为一个名为帕金森的英国医生首先描述了这些症状,包括运动障碍、震颤和肌肉僵直。一般在50~65岁开始发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60岁发病率约为1‰,70岁发病率达3‰~5‰,我国目前大概有170多万人患有这种疾病。目前资料显示,帕金森氏病发病人群中男性稍高于女性,迄今为止对本病的治疗均为对症治疗,尚无根治方法可以使变性的神经细胞恢复。
帕金森氏病的病因及分类
帕金森氏病的病因现在还不是很清楚。目前公认其病因是神经细胞的退行性变,主要病变部位在黑质和纹状体。这里有一种叫黑质细胞的神经细胞,黑质细胞数量的逐渐减少、功能的逐步丧失,致使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减少,从而引起上述症状。根据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的结果认为帕金森氏病与遗传也有一定的关系。
根据发病原因,可把震颤麻痹症状分为两类,一类叫做原发性震颤麻痹,即找不到明确的原因或者发病原因可能跟遗传有关系,我们将它叫做帕金森氏病或帕金森病。另一类叫做继发性震颤麻痹,即因某种脑炎、中毒(如一氧化碳、锰、氰化物、利血平中毒、吩噻嗪类和丁酰酞苯类药物以及三环类抗抑郁等药物中毒等)、脑血管病、颅脑损伤、脑肿瘤,等引起,我们又把它叫做帕金森氏综合征或帕金森综合征、震颤麻痹综合征。
帕金森氏病的症状
帕金森氏病起病缓慢,是逐渐发展的,也就是说并不是一下子就发展到非常严重的程度,是一种缓慢的、进展性的发展过程。病人最突出的就是如下三大症状:
1、运动障碍。可以概括为:运动不能:进行随意运动启动困难。运动减少:自发、自动运动减少,运动幅度减少。运动徐缓:随意运动执行缓慢。患者运动迟缓,随意动作减少,尤其是开始活动时表现动作困难吃力、缓慢。做重复动作时,幅度和速度均逐渐减弱。有的患者书写时,字越写越小,称为“小写症”。有些会出现语言困难,声音变小,音域变窄。吞咽困难,进食饮水时可出现呛咳。有的患者起身时全身不动,持续数秒至数十分钟,叫做“冻结发作”。
2、震颤。表现为缓慢节律性震颤,往往是从一侧手指开始,波及整个上肢、下肢、下颌、口唇和头部。典型的震颤表现为静止性震颤,就是指病人在静止的状况下,出现不自主的颤抖。主要累及上肢,两手像搓丸子那样颤动着,有时下肢也有震颤。个别患者可累及下颌、唇、舌和颈部等。每秒钟4~6次震颤,幅度不定,精神紧张时会加剧。不少患者还伴有5~8次/秒的体位性震颤。部分患者没有震颤,尤其是发病年龄在70岁以上者。
3、强直。就是肌肉僵直,致使四肢、颈部、面部的肌肉发硬,肢体活动时有费力、沉重和无力感,可出现面部表情僵硬和眨眼动作减少,造成“面具脸”,身体向前弯曲,走路、转颈和转身动作特别缓慢、困难。行走时上肢协同摆动动作消失,步幅缩短,结合屈曲体态,可使患者以碎步、前冲动作行走,我们把它称为“慌张步态”。
随着病情的发展,穿衣、洗脸、刷牙等日常生活活动都出现困难。另外,有的患者还可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油脂脸、多汗、垂涎、大小便困难和直立性低血压,也可出现忧郁和痴呆的症状。返回
帕金森氏病的诊断
一份有关中国帕金森氏病流行病学研究的报告显示,目前国内患帕金森氏病总人数已达172万人,55岁以上人群帕金森氏病患病率近1%。然而,帕金森氏病患者都将帕金森氏病的一些早期症状混同为身体机能的正常衰老,结果延误了治疗时机。
1、帕金森氏病的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大部分帕金森氏病患者在60岁后发病,偶有20多岁发病者。起病多较隐袭,呈缓慢发展,逐渐加重。主要表现为:震颤(常为首发症状)、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异常、口、咽、腭肌运动障碍。
(2)辅助检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可检测到脑脊液和尿中HVA(高香草酸)含量降低。颅脑CT可有脑沟增宽、脑室扩大。
(3)排除脑炎、脑血管病、中毒、外伤等引发的帕金森氏综合征,并与癔症性、紧张性、老年性震颤相鉴别。
主要根据典型的症状来做出诊断,有时鉴别困难要借助辅助检查。返回
2、鉴别诊断
主要与帕金森综合征和特发性震颤、良性震颤相鉴别。
(1)脑炎后帕金森综合征:
通常所说的昏睡性脑炎所致帕金森综合症,已近70年未见报道,因此该脑炎所致脑炎后帕金森综合症也随之消失。近年报道病毒性脑炎患者可有帕金森样症状,但本病有明显感染症状,可伴有颅神经麻痹、肢体瘫痪、抽搐、昏迷等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脑脊液可有细胞数轻~中度增高、蛋白增高、糖减低等。病情缓解后其帕金森样症状随之缓解,可与帕金森氏病鉴别。
(2)肝豆状核变性:
隐性遗传性疾病、约1/3有家族史,青少年发病、可有肢体肌张力增高、震颤、面具样脸、扭转痉挛等锥体外系症状。具有肝脏损害,角膜K-F环及血清铜蓝蛋白降低等特征性表现。可与帕金森氏病鉴别。
(3)特发性震颤:
属显性遗传病,表现为头、下颌、 肢体不自主震颤,震颤频率可高可低,高频率者甚似甲状腺功能亢进;低频者甚似帕金森震颤。本病无运动减少、肌张力增高,及姿势反射障碍,并于饮酒后消失、心得安治疗有效等可与原发性帕金森氏病鉴别。
(4)进行性核上性麻痹:
本病也多发于中老年,临床症状可有肌强直、震颤等锥体外系症状。但本病有突出的眼球凝视障碍、肌强直以躯干为重、肢体肌肉受累轻而较好的保持了肢体的灵活性、颈部伸肌张力增高致颈项过伸与帕金森氏病颈项屈曲显然不同,均可与帕金森氏病鉴别。
(5)Shy_Drager综合征:
临床常有锥体外系症状,但因有突出的植物神经症状,如:晕厥、直立性低血压、性功能及膀胱功能障碍,左旋多巴制剂治疗无效等,可与帕金森氏病鉴别。
(6)药物性帕金森氏综合征:
过量服用利血平、氯丙嗪、氟哌啶醇及其他抗抑郁药物均可引起锥体外系症状,因有明显的服药史、并于停药后减轻可资鉴别。
(7)良性震颤:
指没有脑器质性病变的生理性震颤(肉眼不易觉察)和功能性震颤。功能性震颤包括:1.生理性震颤加强(肉眼可见),多呈姿势性震颤,与肾上腺素能的调节反应增强有关;也见于某些内分泌疾病,如嗜铬细胞瘤、低血糖、甲状腺功能亢进;2.可卡因和酒精中毒以及一些药物的副反应。癔病性震颤,多有心因性诱因,分散注意力可缓解震颤。3.其它:情绪紧张时和做精细动作时出现的震颤。良性震颤临床上无肌强直、运动减少和姿势异常等帕金森氏病的特征性表现。
帕金森氏病的常规治疗
治疗本病,首先应对本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第一,它是一个长期性的疾病,一般说来它不会很快地威胁病人的生命,要长期地进行这种斗争,要长期地跟保健,和长期地为治愈这种疾病而做不懈努力,必须有长期的思想。
第二,在治疗上帕金森氏病真正的原因不清楚,所以目前来说还没有一个真正特效的、能够完全解决它的一个手段。帕金森氏病患者都将帕金森氏病的一些早期症状混同为身体机能的正常衰老,结果延误了治疗时机。目前医学界正在不断地努力探索,帕金森氏病的治疗现在主要还是综合地运用各种方法来阻止或者是延缓它的发生和发展,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1、帕金森氏病的三大症状:运动迟缓;震颤;肌肉僵直。
2、帕金森氏病是一个缓慢的、进行性的病变,一般不会很快地威胁病人的生命。
3、亲朋好友和整个社会对这些患者予以的同情、宽容和关爱的态度,及给予的理解和支持,对帕金森氏病患者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帕金森症状?
帕金森的症状主要是震颤、少动、肌强直和姿势步态的异常,帕金森最核心的症状是动作迟缓,做什么事情都是想快快不了,比如说翻身起床,任何启动的动作都是非常的缓慢,走路的时候,想站起来走的时候非常慢,但是走着走着路就收住,步态很小,小步往前使劲的走,就是小步紧走,也叫慌张步态,慌慌张张往前冲,遇到有障碍物的时候往往收不住腿,或者是转弯的时候停不住,叫慌张步态。另外,遇有障碍物的时候,两个脚就像粘在地上似的,拔不起来腿,也叫冻解步态。帕金森会有面部表情,如呆板、两个眼睛瞪视,眼眼的动作也非常少,表情很少,又由于油脂分泌的比较多,所以帕金森病人脸上油光光的,瞪个眼睛瞪着你。它还会出现震颤,震颤是一个静止性震颤,典型的症状是伸直的拇指和弯曲的食指之间呈搓丸样的动作,每秒4-6次,还会有肌张力的增高,被动动作,转动患者的头部或者是被动活动患者的四肢,你会发现像是挝一个铅管一样的肌张力增高,所以叫铅管样肌强直,也叫铅管样肌张力增高。
如果患者有震颤,在铅管上还会有顿挫的感觉,我们叫做齿轮样肌张力增高,也叫齿轮样肌强直。再有,到了晚期会出现姿势、步态异常,患者有一个特殊的步态,站着的时候两腿略微弯曲,躯干往前倾,脖子往前伸,但是头是往前伸的。
帕金森会出现面部表情僵硬吗?
会帕金森病又名“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于 中老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多见于60岁以后,隐匿起病,缓慢发展。帕金森病并非单因素所致,而是多因素交互作用下发病,研究发现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如今,帕金森病已经成为继心脑血管病、肿瘤之后的中老年第三大“杀手”,然而人们对于帕金森病却知之甚少。
帕金森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特征,也会有一些非运动症状如便秘、嗅觉障碍、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和抑郁等临床表现。多数患者在疾病的前几年可以继续工作,但数年后逐渐丧失工作能力,至疾病晚期,由于全身僵硬、活动困难,终至不能起床,最后常死于肺炎等各种并发症。帕金森病人在肌肉控制,身体协调,平衡感方面比起一般人来自主性来得低,所以站立坐卧就格外困难,另外,帕金森病引起走路步幅过小,无法迈开脚步,因此容易跌倒。
据统计,在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帕金森病的患病率为1.7%,目前帕金森病已成为了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我国中老年人的又一常见病,严重影响到了患者的生活能力和质量
据统计,“青少年型帕金森症”的患者,占帕金森患者总数的10%。而帕金森症的发病高峰年龄,也从原本的55岁以上,提前到了50岁以上。“少年帕金森”可不是在开玩笑,据报道,广州有一名患者,年仅6岁,就已确诊为帕金森症。
早发性帕金森症,通常指的是发病年龄在50岁之前的帕金森症,这些患者往往具有明显的遗传易感性,以及家族聚集性。研究发现,有家族史的帕金森症患者,一级亲属患病的风险更高,而家族中患病的人越多,发病风险也就越大。
早发性帕金森症,病情进展相对缓慢,病程长,遗传倾向大,肌张力阻碍多为局限性。而专家也建议,对于帕金森症患者,特别是早发性帕金森患者,需要将目光放得长远些,要控制运动症状,也要注意延缓和减少运动并发症,在发病的早期,就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1.年龄:其实从临床医学的角度上来说,年龄因素以及环境因素是导致帕金森病的主要原因,帕金森的患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并且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除草剂,汞锰等微量元素,就有可能会提高患此病的风险。
2、药物:如果经常服用某些药物,那么也有可能会导致得帕金森病的几率上升,比如吩噻嗪类和丁酰苯类药物以及利舍平等。
3、精神:精神因素也是加重患该病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帕金森患者经常合并有抑郁症,而长期的抑郁状态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身体健康,虽然说年龄增长是不可避免的,每个人都会越来越大,但是尽量去控制自己的心情,还是有办法预防的,治疗帕金森证还得需要从患者的心境入手。
但是, 帕金森患者如果偶尔出现紧张,焦虑或者是兴奋,还有恐惧等不良的情绪,虽然有可能会加重患者的震颤,但不会改变疾病的进程。也就是说不会加重疾病。当患者的情绪稳定到原来的样子之后,那么患者的状态也会回到原来的样子,震颤也会回到了原来的程度,所以患者没有必要去刻意抑制自己的兴奋情绪。
4、遗传:现在医学界认为帕金森手抖脚颤可能是因为遗传因素所导致的,这也就是说,帕金森症有着一定的遗传倾向,近亲中如果有帕金森病人,那么就比那些近亲中没有患这种病的人患这种病的几率更大。
现在医学对帕金森病的治疗取得了长足进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也存在着许多弊端。中医药在长期实践中,对帕金森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
某患者,全身肌紧张增高,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面部表情呆板。临床诊断为震颤麻痹。其病变主要位于
【答案】:A分析: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是因位于中脑部位“黑质”中的细胞发生病理性改变后,多巴胺的合成减少,抑制乙酰胆碱的功能降低,则乙酰胆碱的兴奋作用相对增强。两者失衡的结果便出现了“震颤麻痹”。掌握“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躯体运动的调节”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