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身运动 > 正文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甚至手不能握物,足不能任身,日久渐至肌肉萎缩,不能随意运动的一类病证

痿证是什么意思?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四肢痿软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活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临床上以下肢痿弱较多见,故又称“痿蹙”。主要表现为手不能握、足不能行、肌肉消瘦、呈枯萎状态。痿证的形成外因以感受温热毒邪和湿热浸淫为主,内因以气血阴精亏损为主,致使筋脉失于濡养而致。
【拔罐部位】
1背部:大杼、脾俞、胃俞。
2腹部:中脘。
3下肢部:足三里、阳陵泉、悬钟、环跳、秩边、殷门、委中、承山。

萎症是什么?

痿症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得随意运动,日久而致肌肉萎缩或肢体瘫痪为特征的疾病。导致痿病的原因非常复杂,感受外邪,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倦久病等均可致病。基本病机是肺胃肝肾等脏腑精气受损,肢体筋脉失养,如肺热津伤,津液不布;湿热浸淫,气血不运;脾胃亏虚,精微不输;肝肾亏损,髓枯筋痿。辨证主要分清虚实,明确病位。治疗虚者宜健脾益气,滋补肝肾,实者清热化湿,祛痰活血。要重视"治痿者独取阳明",调治脾胃。临床区分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亏虚、肝肾亏损证辨治。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迟缓 [1] ,手足痿软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以下肢不能随意运动及行走者较为多见。中医对“痿证”早在2000年前即有较深刻的认识。《黄帝内经》设《痿证》专篇,对痿证的病因病机作为较为系统详细的描述,提出了“肺热叶焦”为主要病机的观点和“治痿独取阳明”的基本大法,并根据病因影响脏腑的不同,分为脉痿、肉痿、骨痿、筋痿、皮臂等五痿,并认为痿证主要与肺胃肝肾四脏有关。这些基本原则直到今天仍然对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这个基础上,历代医家做了更为详尽的发挥和完善,使痿证在诊断与治疗上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值得指出的是,祖国医学在理论不断完善的同时,总结出了一大批有效方药和单验方,为后世研究和施治积累了丰厚的实践资料和有效的经验。
中医所论述的痿症,在临床上相当于现代西医所论述的肌肉疾病,包括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症、运动神经元疾病、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周期性麻痹、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空洞症、代谢性疾病、甲亢性疾病、强直性疾病等等。1672年,英国学者Thomas Williks 首先描述了骨骼肌极易疲劳和休息后症状减轻的重症肌无力典型病例;1868年,杜兴氏首次描述了临床特征为骨骼肌的无力和萎缩,多由肢体近端开始,呈两侧对称性进行性的肌肉无力和萎缩的肌营养不良症的典型病例。1865年,Charot详细描述了运动神经元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所见等。其它肌肉疾病以后也陆续为一些学者所报道。
现代医学对本证的认识相对较晚。随着人类对自身免疫系统及神经肌肉的营养作用被认识之后,现代医学对于痿证相类似的疾病才有较完整的论述。而治疗上的进一步深索与实践,一般地说还不能尽如人意,对某些病证几乎是束手无策。但是由于现代科技的进步很快,现代医学的发展也较快,尤其是病因病理认识上的不断深化,对本病的发病情况更具体,更明朗,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对于肌肉性疾病,由于西医尚无特效药物,而中医在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从《内经》以后,历代医家都有关于痿证的论述,在痿证的病因病机、辩证治疗方面有所发展。所以目前一般提倡使用中医中药来预防和治疗。

萎症在中医中是什么意思?

痿证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症,临床上以下肢痿弱较为多见。痿证在中医历史上故称为“痿躄”,“痿”是指肢体痿弱不用,“躄”是指下肢软弱无力,不能步履之意,主要见于现代医学的重症肌无力、格林巴利综合征、运动神经元病、周围神经损伤、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脑瘫、外伤性截瘫等。
《黄帝内经》【素问痿论】中提出了“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中医历来重视整体观,认为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一脏受邪,势必引发其他脏器病变,因此治痿独取阳明意指临床上应该从人体五脏六腑整体论治,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具体的辨证施治原则,识别虚实,因时因人制宜

痿证是什么意思

痿证
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渐至肌肉萎缩而不能随意运动的一类病证。又名痿躄。痿证多因外感温邪,或余热未尽,肺叶受灼,肺不布津、筋脉失于濡润;或外受湿邪,或湿从内生,蕴湿积热,湿热浸淫筋脉;或久病劳倦,脾胃虚弱 ,气血生化不足,肌肉筋脉失养;或房劳过度、病久不愈,精血暗耗,肝肾亏损、筋脉失养等引起。常见证型有:①肺热伤津型痿证。证见发热后出现肢体痿软,口渴尿黄,舌红苔黄,脉细数。治宜清肺生津,方用清燥救肺汤加味。②湿热浸淫型痿证。证见肢体痿软无力,尿黄,苔黄腻,脉濡数 。治宜清利湿热,方用加味二妙散。③脾胃虚寒型痿证。证见肌肉松弛,肢体无力,纳呆便溏,苔白脉沉。治宜健脾益气,用参苓白术散加减。④肝肾亏虚型痿证。证见下肢无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弱。治宜补益肝肾,方用虎潜丸加减。除药物治疗外,针灸、推拿、功能锻炼等对痿证的恢复也是十分重要的。

中医痿症包括什么疾病?

痿症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得随意运动,日久而致肌肉萎缩或肢体瘫痪为特征的疾病。导致痿病的原因非常复杂,感受外邪,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倦久病等均可致病。基本病机是肺胃肝肾等脏腑精气受损,肢体筋脉失养,如肺热津伤,津液不布;湿热浸淫,气血不运;脾胃亏虚,精微不输;肝肾亏损,髓枯筋痿。辨证主要分清虚实,明确病位。治疗虚者宜健脾益气,滋补肝肾,实者清热化湿,祛痰活血。要重视"治痿者独取阳明",调治脾胃。
痿症临床表现多样,肺热津伤者,症见始发热,或热退后突然肢体软弱无力,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咽干咳呛少痰,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细数。湿热浸淫者,初期表现为四肢感觉异常,继而手足无力,大多见于下肢,肢体困重麻木,胸脘痞闷,大便粘浊,小便赤涩,舌黄厚腻,脉滑数而濡。脾胃气虚者,临床主要症状有四肢软弱无力,渐致缓纵不收,肌肉枯萎,瘦削伴见神疲乏力,食少便溏,面目虚浮无华,舌淡胖,脉沉细或沉弱。肝肾亏损者,症见一侧或双侧下肢感觉障碍,或感觉消失,渐致下肢痿废不用,腰脊痠软,头晕耳鸣,遗精滑泄,或月经不调,舌谈红少苔,脉沉细数。淤血阻滞者,症见四肢软弱无力,或麻木不仁,筋脉抽掣,甚者萎枯不用,舌紫唇青,或舌见瘀斑,四肢脉络青涩,脉涩滞。
痿症患者应注意生活节律,避免房事过度,保持精神乐观,避免七情过极。起居有常,按时睡眠,按时起床,不要熬夜,要劳逸结合。避免风寒,预防感冒,因为肌无力患者抵抗力较差,伤风感冒不仅会促使疾病复发或加重,还会进一步降低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饮食要适度,不能过饥或过饱,要有规律,调配恰当,不能偏食。适量运动,增强体质,但不能过量,特别是重症肌无力病人运动过量会加重症状。
在治疗上,病人应有良好的心态与康复的信心,减少心理负担,避免精神刺激和过度劳累。注意各种感染,保持生活有规律,饮食方面应多食富含高蛋白的食物,如:鸡、鸭、鱼、瘦肉、蛋类、豆制品及新鲜蔬菜水果,营养搭配对病人非常重要。同时应该注意食物的易消化性。忌食生、冷、辛、辣性食物以及烟酒等刺激,服药期间禁食绿豆。
西医学认为,痿症由运动神经元病、全身营养障碍、废用、内分泌异常、遗传、中毒、代谢异常、感染、变态反应等多种原因引起。中医认为,痿症发生的原因颇多,如阴血虚则濡养不足;阳气虚则温煦不充;湿痰着滞、瘀血停留阻遏气机,妨碍血运,皆能导致筋骨、肌肉、皮肤失养,发为痿证。临床以肺胃津伤,肝肾亏损,湿热浸淫三个类型最为常见。
肺热津伤,津液不布,感受温热毒邪,高热不退,或病后余热燔灼,伤津耗气,皆令"肺热叶焦",不能布送津液以润泽五脏,遂致四肢筋脉失养,瘦弱不用。湿热浸淫,气血不运,久处湿地,或冒雨露,浸淫经脉,使营卫运行受阻,郁遏生热,久则气血运行不利,筋脉肌肉失却濡养而弛纵不收,成为痿病。脾胃亏虚,精微不输,脾胃为后天之本,素体脾胃虚弱,或久病成虚,中气受损,则受纳、运化、输布的功能失常,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不足,无以儒养五脏,运行血气,以致筋骨失养,关节不利,肌肉瘦削,肢体痿弱不用。
肝肾亏损,髓枯筋痿,素来肾虚,或因房色太过,乘醉入房,精损难复,或因劳役太过,罢极本伤,明精亏损,导致肾中水亏火旺,筋脉失其营养,而成痿病。调养痿证,注意节慎房事,避免损耗肾精,保持精神乐观,避免七情过极,避免过度劳神,患得患失,多愁善感,忧郁寡欢。科学的性生活,应该是在晚婚之后,行房有度,合房有术。同时,要懂得人房禁忌:酒后、情绪不好、身体疲劳、气候异常时勿行房事,避免滥用壮阳药物,刺激性欲勉强行房,以保肾精,免发痿证。

相关文章:

  • 运动神经元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2025-02-07
  • 锻炼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手抖有何影响?2025-01-03
  • 缺乏运动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有多密切?2024-12-25
  • 这个疾病的影响远远超过了运动系统,它还会引发一系列非运动性症状,其中便秘就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问题?2024-12-25
  • 如何通过健康饮食和锻炼提高生活质量?2024-12-19
  • 是一种具有一定遗传倾向,以震颤为唯一表现的常见运动障碍性疾病。?2024-12-17
  •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维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游泳、瑜伽等?2024-12-13
  • 我时常感到呼吸困难,尤其是在运动时,这可能是什么疾病的征兆?2024-11-21
  • 调整生活方式,保持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2024-09-29
  • 很多人习惯了“沙发土豆”的生活方式,长时间坐着工作、学习或娱乐,缺乏足够的运动?2024-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