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不设计制造类似于黑色蝙蝠外形无垂直尾翼的战斗机呢?
呵呵,无垂尾的,只有美国B-2,那是战略轰炸机。 至于“黑色蝙蝠外形”的飞机,好像全世界也没人研制过吧? 至于无尾设计实际上有很多问题。B-2飞机一共仅生产21架,一方面是因为价格,另外一方面就是因为操作不便。07年还在关岛坠毁一架。 最后,所谓的“隐形”只是对某种频段的雷达波“隐形”而已,B-2也只能对厘米波雷达隐身,如果使用毫米波或者米波雷达的话,照样看的真真切切!而且隐形飞机缺乏机动作战能力,一旦隐形效果失效,就只能束手就擒。 目前中国没必要去研制这么一款中看却不中用的飞机。何况中国的巡航导弹已经有超过1000千米的射程,那么让导弹去“突防”好了,干嘛要冒险用价值连城的飞机?波音第六代战机没有垂尾,岂不是很难控制
不是这样的,没有垂尾就很难控制。像美国的B2,也挺好控制的,战斗机转向不一定靠垂直尾翼,它可以通过主翼上的翼片来调整。像一些双引擎战机可以通过喷口大小的不同转弯,你说的是属于前者,b2属于后者。无垂尾的隐身效果更好。如果战机无垂尾会怎样?
垂直尾翼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安定作用,同时附加的阻力较小,用YF23那样的45度垂尾设计,其实是既不能充分发挥垂直尾翼的功能,又不能充分发挥水平尾翼的功能,对于战斗机来说就是鸡肋设计。方向舵的作用就更重要了,因为没有任何矢量操作面可以替代气动操作面完成战斗机的机动控制。为什么未来的战机要向着无垂尾翼方向发展?
降低雷达反射信号、提升隐身能力:隐身能力是未来战斗机必备条件之一!对于现代战斗机而言,其主要的雷达反射信号来自于机头及机身侧面,而垂尾是影响侧面雷达反射信号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目前的四代战斗机中,包括歼-20、F-22、Su-57、F-35等全部采用大倾角的垂危,目的就是要尽可能的降低侧面雷达反射信号。对于下一代战斗机,其隐身性能必定更高,而且不仅要对短波雷达具有隐身能力,对于目前反隐身雷达普遍采用的长波也要具有隐身能力,因此,采用无垂尾设计也是大势所趋!
降低飞行阻力、提升飞行速度:下一代战斗机的动力将会更强劲、飞行速度更高(预计最大飞行速度应该在3-5马赫),高速飞行时任何降低阻力的措施都将会是设计考虑的重点,垂尾虽然迎风截面已经很小,但是,要是在3-5马赫等速度下,其产生的阻力也是十分可观的。下一代战斗机采用无垂尾设计也是必要的措施之一。
无垂尾设计能够提升隐身和飞行性能,但带来的问题是如何保持战斗机的机动性能,这方面个人认为未来主要通过2种方式来实现:一是采用矢量发动机,二是机体采用柔性材料!矢量发动机的技术目前已经比较成熟,通过调整发动机喷管方向也可以使战斗机产生机动力拒,未来矢量控制技术肯定也会更加高效、方便;机身采用柔性材料,在不同的飞行状态下可以适当调整机体结构,同时也可以使整个战斗机机体成为一个可变的调节面,同样也能保证战斗机的机动性。
无垂尾翼战机为何会成为未来战机的主流?
垂尾在飞机上的作用就和汽车的方向盘的作用差不多,汽车转弯就是开车时,转方向盘,改变轮胎的行驶角度,达到改变汽车行驶方向的作用。飞机的尾翼就是尾翼,可以在水平面进行左右转弯,通过气流的作用方向舵往哪边偏转,飞机就往哪边偏转。水平尾翼在在飞机上的作用,是给飞机提供升力。飞机起飞时前缘朝上,后缘朝下。降落则反之。这么重要的部位为什么要取消呢?取消后有由谁来接替这个位置呢?现在的喷气式飞机的尾部设计一种可以改变飞机喷气的气流动力,机翼有分侧的调整,现在我觉得美国的F35B是一个发展趋势,一旦尾部喷气控,飞机的尾部机翼就将去掉。
随着未来战斗机的速度快,尾翼的存在就是一个很大的影响飞机速度的阻力问题。有尾翼的与没有尾翼的差异会随飞行速度的马赫数的翻倍增加它的反向作用力,这大大消耗掉了发动机产生的推力,影响了飞机的速度提升工作。
飞机速度太快,尾翼承受不住这样大的受力,为此会导致其寿命短,用高性能的金属材料,又会造价昂贵。
喷气发动机的尾部设计成可自动平衡喷射系统,以后的飞机就可以没有尾翼,而靠喷射气流的改变,改变飞机飞行的姿态,我觉得这是飞行速度提升以后,可以相适应的飞机姿态调整的方法。它和飞机速度提升一样,飞机姿态的反应速度快,可以像陀螺仪一样自由的改变飞行模式。
尾翼的截面积以及形状在飞机雷达显示波就可以随着尾翼的取消,而变小。利于飞机的隐形。
说到底,飞机的性能啊是从牙膏里一点一点挤得,毕竟是天上飞的东西,轻一点都能飞得更快,所以挤牙膏要比老黄的显卡挤得狠多了,减少一组垂尾带来的收益可能堪比换发动机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