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身运动 > 正文

适当锻炼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体育锻炼对人的情绪有影响,它对改善人心情有多大作用?

体育锻炼能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锻炼能降低紧张和不安,从而调控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状况,长期有规律的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情绪的改善。人们对未来前程的担忧以及对现在生活产生而持续产生紧张、焦虑和不安,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这些不良情绪得到改善,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体育运动具有宣泄、中和、抵消和对抗不愉快情绪的作用,人通过体育运动,释放出来的不仅仅是能量,同时更重要的是释放了积压了很久的压力以及焦躁的情绪。体育运动伴随着血流量和吸氧的增加,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良好的效果,可以控制抑郁,因为抑郁通常与低肾上腺素分泌量有关,运动增加肾上腺素分泌量。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益处多多,它可以增强自信心焕发创造力,改善新陈代谢降低疲劳感、提升抗压能力降低抑郁焦虑、改善生物节律提高睡眠质量,降低精神障碍的患病风险。专家建议人们每周进行3-5次45分钟的锻炼,像足球、篮球等团队有氧运动对心理健康更有好处。体育锻炼能使呼吸加深,促进血液的流通,加快人体血液循环。

大量活动时,会对胃肠能产生一种特殊的按摩作用,对增强胃肠的消化功能有良好影响,体育锻炼能量消耗的增加会进一步加快新陈代谢的过程,从而促使胃肠消化机能同步加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防治肠胃疾病有良好作用。比如说像腹部脂肪较多,啤酒肚,消化不良,便秘等,通过体育锻炼加强腹肌力量,可以预防改善这些疾病。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良好的影响?

(一)改善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经常会产生忧愁、紧张、压抑等情绪反应,体育锻炼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大学生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试、相互间的竞争以及对未来工作分配的担忧而产生持续的焦虑反应,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可使自己的焦虑反应降低。
(二)提高智力功能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自己的智力功能,不仅使锻炼者的注意、记忆、反应、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使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这些非智力成分对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三)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包括"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等。由于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体格强健、精力充沛,因而,体育锻炼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至关重要。
身体表象是指头脑中形成的身体图象。身体表象障碍在正常人群中是普遍存在的,据报告,54%的大学生对他们的体重不甚满意。与男性相比,女性倾向于高估她们的身高和低估她们的体重,而且,身体肥胖的个体更可能有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方面的障碍。身体自尊主要包括一个人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外貌(吸引力)的评价,以及对自己身体的抵抗力和健康状况的评价。

体育活动能产生哪些积极的心理健康效应

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参与者的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水平。
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对于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体育锻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焦虑、抑郁类心理疾病,决定体育锻炼产生良好心理功效的主要因素有:
1、喜爱锻炼并感受到锻炼的乐趣、选择中等活动强度、每次活动时间不少于20-30min、每周3次或3次以上和有规律地坚持锻炼;
2、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只有坚持程度、喜爱程度和锻炼时间三个锻炼维度对心理健康有显著性的独立贡献,而锻炼次数、选择强度和主观感觉三个维度则没有显现出独立于其它维度的贡献。

扩展资料
在健康的五要素中,身体生理健康是基础。它是其他健康要素的发展前提和保证。身体健康首先应身体机能正常,各器官系统功能协调配合,代谢良好。
较高水平的生理健康表现为体能良好,体能是一种满足生活需要和有足够的能量完成各种活动的能力,它源于身体的能量物质储备器官,体育锻炼是提高体能的关键途径,增进健康的有效方式。心理健康是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健康的全面关注的表现。

经常运动会对心理疾病有好处吗?

得了心理疾病,要尽快看心理医生,及时获得心理疏导或者药物治疗。此外,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对人的心理健康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美国专门研究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关系的心理医生康诺说:运动是情绪的氧化剂,你不需要马拉松,也不需要跑万米长跑,只要参加一项能加快心跳和呼吸频率的有氧运动,坚持每周三次,每次30分钟,你就可以获得有利于心理健康的许多好处。
有心理疾病的人会短寿
感情与家庭的变故、超负荷的学习或工作压力、激烈的竞争、对网络的依赖心理、生活贫困加重心理压力、急功近利的心理倾向、过分溺爱独生子女、老年人缺乏精神关爱、投资受损后无法承受、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等等,都会引发心理问题,进一步发展就成为了心理疾病。这几年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在逐渐增加。心理疾病也是一种严重影响健康的疾病,英国的一项长达8年的研究证明,得过心理疾病的人寿命要短于心理健康的人。
该研究对1994—2004年间参与过英格兰健康调查的6.8万多名35岁以上人士的健康数据进行了长达8年的跟踪分析,是目前就此类问题进行的规模最大、数据最详尽的一次研究。统计结果显示,得过心理疾病的人寿命要短于心理健康的人。同时,研究发现,即便是轻微的心理疾病症状也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的患病概率,从而抬高死亡风险。该成果凸显了早期干预和及时治疗对于心理疾病患者的重要性。
运动减轻不良情绪
现在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无论是谁都免不了有情绪低落、心情烦躁的时候。这种时候该怎么办呢。专家告诉我们,情绪低落时,放下手中的工作,出去运动一会儿,你的心情就会轻松起来。
事实上,很多人都有过运动后心情舒畅的体验。这是因为,当运动量超过一定量时,身体内会产生一种叫做内啡肽的物质。这种物质可以使人产生愉悦感,让你一扫郁闷的心情,感觉愉快。所以,内啡肽也被称之为“快感荷尔蒙”或者“年轻荷尔蒙”,意味着这种荷尔蒙可以帮助人保持年轻快乐的状态。这种效应还能影响到性格,能使人们对精神紧张和来自各方面有害刺激的忍受力加强。
其次,运动其实也是一种发泄方式。你在运动的时候,不良的情绪可以借由运动这个方式得以发泄。运动能分散注意力,在你情绪低落时转移焦点,避免过度专注于目前的烦恼及衍生的不适。
起到这种缓解效果的运动包括较长时间健步走,跑步,游泳,滑雪,长距离划船,骑车,举重,爬山或球类运动(例如篮球,足球)等。
运动消除精神疲劳
德国医生的研究发现,运动可以消除精神疲劳。医学院的学生在进行了连续4个多小时的紧张学习和操作后,精神疲劳状态可想而知。这时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采用听音乐来放松;另一部分人进行了简单的体育运动:左右转腰(30秒)、直腿弯腰(30秒)、蹲下起立(30秒)、左右旋臂(30秒)、踱步(60秒)、前(后)滚翻(60秒)。运动后他们的平均心率可增加至136~156次/分。再次测试发现,即使是这样简单的运动4-5分钟的时间,他们的精神疲劳状态得到了明显的缓解,思维敏捷程度明显提高。而且,运动获得的效果要明显好于坐在那里听音乐!
所以,一旦你进行长时间的脑力劳动出现精神疲劳的时候,请你进行一些适当的体育运动,就可以缓解精神疲劳,提高机体的意识或思维能力,使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如果没有场地或者条件,你只需要像上面我们介绍的那样,做一点办公室操,转转腰、踢踢腿、挥挥臂、蹲下起立、爬爬楼梯,让你的心脏跳快些、让你的呼吸喘起来,5-10分钟后,你又会恢复敏锐的思维状态。
运动强化注意力和记忆力
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让孩子参加体育活动能帮助他们在学习时集中注意力。美国的科学家对9岁孩子的脑电图进行研究,了解其大脑活动情况。测试结果显示,刚参加完体育活动后,学生们在回答问题时会更加集中注意力,答案也更准确,而且问题越难,答案的准确率提高越多。脑电图还表明,刚参加完体育活动的孩子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不容易受噪声等因素的影响。事实上,孩子们只要参加体育课、课间活动以及放学后的体育运动,就都可以取得这样的效果。
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研究发现,老人每周锻炼4小时,可以提高记忆力。科学家对一组有轻微记忆问题的70岁左右的老年人进行了研究。这些老人中,一部分人在健身教练指导下,每天接受1小时高强度运动,每周4天,持续6个月。另一部分人只进行简单的伸展运动。结果发现,接受高强度运动的老人(特别是老年妇女)记忆力明显得到改善。如果从中年就开始参加快走、有氧健身、瑜伽、力量训练或游泳的老年人,发生记忆问题的几率下降了39%。到老年时还坚持锻炼的人,记忆衰退危险减少1/3。
运动缓解失眠之痛
“睡不着觉”如今已经不是老年人的专利了,据报道,全世界约有10%-23%的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入睡、再入睡困难及早醒等睡眠障碍。国内报道青年学生有失眠症状的为16.6%。日益紧张的生活及竞争环境诱发各种身心疾病,如失眠、神经衰弱等。失眠了,你该怎么办?吃安眠药吗?其实,运动也能够起到缓解失眠的作用。
研究人员让一部分失眠的大学生服用安定片;另一部分人进行体育锻炼。每次锻炼30-60分钟,每周3~5次。主要进行五禽戏等,此外根据个人的喜好再做一些类似于步行、慢跑、球类活动、徒手体操、太极拳之类的辅助运动。运动的心率控制在每分钟149-166次。结果发现,体育运动治疗失眠有效率达到94%,与服用安定片(5 mg/次,3次/天)的效果一样。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中三分之二的人痊愈或者睡眠时间接近正常。
国内外的许多研究都表明,运动可帮助老年人入睡以及维持睡眠,早上步行1小时对于缓解失眠症状效果惊人。要注意的是,为治疗失眠而运动需要选择合适的时间,通常早晨进行适量的运动更容易缓解失眠,而傍晚运动相对来说更不容易入睡,而且晚上运动量愈大,越不容易入睡。
运动有助于治疗抑郁症
我们熟悉的主持人崔永元的抑郁症痊愈了,人们都想知道,他是怎么治愈的?崔永元表示:和队友重走长征路,抑郁症好转了许多。原来,得了抑郁症后,崔永元离开“实话实说”栏目,除了积极看病药物治疗以外,他组织了20多名队员重走长征路。在8个月的时间里走过了9个省份,共行程6100多公里。“今天我走了5公里,明天争取走10公里!我现在每天晚上不用吃安眠药就睡得特香!躺下就能睡着,饭量也大了,高兴死了!睡不着的都应该出来走走!”崔永元说。如果知道崔永元由于抑郁症的原因,曾经长期严重失眠,那么就可以理解他为什么这样高兴了。回到北京的崔永元,对徒步行走依旧热情不减,有一天,他从家走到中央电视台,又绕着中华世纪坛走了两圈,“算了算大概有15公里的距离”。国外有研究说,较轻度抑郁病人不吃药,代之以每天走路,10个月后比那些靠服用抑郁药进行治疗的病人病情大为减轻。
如果你有家人或者朋友患了抑郁症,那请你赶紧行动起来,陪着他坚持每天走路,既享受了自然、锻炼了身体,又治疗了疾病,何乐而不为呢?

运动对心理有哪些好处

运动对心理有哪些好处
运动对心理有哪些好处,日常生活中,我们工作之余选择一项喜欢的体育项目,对心理健康有所帮助,运动对心理健康有几方面益处,我们在运动锻炼中,外观形象有所改变,精气神充满健康活力,参加集体项目可以改善人际关系,更好消除孤独感,下面详细的分享有哪些好处。
运动对心理有哪些好处1
运动对心理健康还是有好处的。首先,适度的运动对身体健康是有好处的,那是毋容置疑的事情了,一个强壮的身体是能够抵御一切伤害的屏障,当然也包括心里不健康产生的不良情绪对身体造成的伤害,从这一点来说,身体健康了,小的心里问题就不是问题了,所以运动对于心理健康还是有好处的。另外我们在运动的时候,会让我们气血运行加速,经络通畅,那么我们平时的一些肝气不舒,忧虑抑郁,通过运动的方式都是得到适度的舒缓,减轻那些不良的情绪对身造成的不良影响。还有,运动的时候,无论是在路边跑步,还是在广场练太极,我们都会看到那些热爱运动,热爱生活的很多人,他们昂扬向上的生活态度总会感染我们让我们反思,让我们思考过去的一些不良的心态,有时候会让我们豁然开朗,豁然心胸开阔。根据医学调查发现,如今癌症患者率越来越高,经研究是因为现在的人们除了饮食方面没有注意,还有就是缺乏体育运动造成的,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因缺乏运动而引致的死亡人数,每年超过二百万.身体有许多的病毒本来是可以自身屏蔽的,只要有好的体质,一般的细菌是不可侵犯的。经常运动的人们抵抗能力要强的多,像平常感冒的发生率要小的多。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与生命息息相关。体育运动能改善和提高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变大脑的供血、供氧状况,使人头脑清醒,思维敏捷。
体育锻炼有利于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机能状况,有利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有机体的适应能力。有朋友说不选择假期去出行,一不想给道路添堵、二不想给景区添堵、三不想给自己心理添堵,我表示理解;有朋友说选择假期去运动,一是能和好友见见面、二是能把身体强强健、三是能让心理充充电,我非常认同。我们都知道适宜的运动对身体有好处,但很多人并不一定了解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帮助。
运动对心理有哪些好处2
运动可以改善人际关系
在工作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 那些人际关系好的人总是心情舒畅、容光焕发, 对什么事情都充满兴趣;人际关系不好的人常常无精打采, 萎靡不振, 对生活缺乏应有的乐趣。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发现,人际关系好的人相比人际关系不好的人,更善于制造与他人接触的机会,从而提高彼此间的熟悉度,相互产生更强的吸引力,而热衷于运动便是其中之一。
原因是什么,因为运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 它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我们看无论是三大球项目,还是网球、羽毛球、乒乓球小球运动、还是广场舞、健身操、滑冰游泳等等都离不开与他人的接触,可以说运动是增加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好形式。由于运动本身的需要,人们在运动中不仅能够突破害羞腼腆,增加沟通增进了解、能够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面、并且通过运动还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消除心理上的孤独感。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教授丁瓒也曾指出, 人类的心理适应, 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而运动恰恰对消除人的孤独感和改善人际关系具有显著的作用。
心理研究发现,外向性格者比内向性格者对社会联系的需要更强烈,换言之,内向性格者需要更多地从事运动锻炼,以增加与他人联系的机会。内向性格人应该多选择团队运动,参与的人越多,越可以增强自身活力和合作共赢的精神,从而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
运动可以降低心理压力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交往中,还是在影视剧的演绎里,我们都听到这样的话语,“别愁眉苦脸的啦,咱们去跑步机上出出汗,你的心情就会好些的”、“工作压力好大啊,咱们去打场球,好好放松放松”。这些描述绝不是空穴来风,运动减压是十分有效且无副作用的“良药”。面对这个节奏越来越快的现实世界,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结,要处理自己的心事、减轻焦虑和压力,都可以用运动来解决。
科学研究发现,运动本身可以促进人体的内分泌变化。大脑在运动后会产生名为内啡肽的物质,人心情的好坏与大脑内分泌出来的内啡肽多少相关。运动可以刺激内啡肽的分泌,当运动达到一定量时,内啡肽的分泌增多,在内腓肽的激发下,人的身心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中。内啡肽因此也被称为“快乐激素”,它能让人感到欢愉和满足,可以帮助人排遣压力和不快。心理学家认为,运动可使人减轻因精神压力过大带来的心理负担, 这如同人们在愤时“敲、砸、撇、摔”一样具有释放和宣泄作用, 只不过用运动这种合理的行为进行替代, 实现减弱或消除心理压力的目的。并且我们遇到心理压力,选择长时间冥思苦想、穷思竭虑会引起生理上的`不适和心理上的疲劳,而运动能使不良刺激得到变换,可使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状态得到改善, 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提高, 适应能力得到增强。
为了更好的享受运动带来的减压效果,我们建议选择中等偏上强度的运动,比如健身操、跑步、登山、羽毛球等,运动30分钟以上才能刺激“快乐激素”的分泌。当然为了实现完全放松身心的作用,要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也是非常必要的。记住,你郁闷呀?那就运动吧!你想快乐吗?那就运动吧!
运动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
通过观察不难发现,成功人士都喜欢那么一、两样运动。比如王石喜欢登山,马云玩太极,跑步达人非潘石屹莫属。我们也会将经常锻炼的人描述为“更积极、更专注”,心理学称之为心理效能感高。这是我们每一个人走向成功需要具备的基本心理品质,而运动思为我们提供提高它的途径。
在解释原因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自我效能感。通俗的讲就是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我们在运动中,需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环境、难度、意外等)和主观困难(胆怯、退缩、不自信等)去做运动,如果我们通过不断的练习、训练和磨练,在运动中得到了肯定、赞美和羡慕,必然会获得自我成功的认知和高峰体验。成功的经历是影响自我效能感最重要、最基本的方式。它是检验自己能否调动成功所需的一切提供最可靠的证明,为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提供了最有效的支撑。自我效能感不断提高,能够让我们人感觉到自己有能力、有实力去完成自己面对的各类艰难险阻,也就是常说的我能行、我最棒、一定没问题。

相关文章:

  • 手抖是否会影响体育运动表现?2024-12-13
  • 头抖是否会影响体育运动表现?2024-12-13
  • 有哪些适合办公室人群的健身方法和运动?2024-12-06
  • 保山市第五届体育运动会会歌 《奇迹是你》下载链接在哪里?2024-11-28
  • 通辽市科区哪里有健身器材专卖店?2024-11-20
  • 能坚持跑步的人,多少都有点儿心理问题。你同意这个说法吗?2024-11-09
  • 2023年世界锦标赛孙颖沙第五回合心理活动怎么写2024-11-02
  • 想在单位健身房运动下,喝点健力宝渴了么清爽电解质水怎么样?2024-10-24
  • 最近健身想要补充蛋白质,吃哪些食物好?2024-10-23
  • 为什么每次健身完都会腰疼呢?要注意什么呢?2024-10-22